监管新局引发私募“保壳战” 业界:短期或现“产品荒”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李彤)私募机构“保壳战”尚未结束,监管排查大幕再度拉起。日前,地方监管部门陆续排查辖区私募机构要求“报家底”,基金业协会也公布了六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监管趋严的同时,数据显示4月份私募发行环比缩水近七成,千只产品濒临清盘。有业内人士表示,长期看行业发展将深耕除草,但短期或会表现为“产品荒”,那些打牢底层资产的机构更具竞争优势。
据报道,日前广东等地部分私募机构收到排查通知,要求对登记备案、信息报送、合格投资者、资金募集、内部风控、合规管理、利益冲突以及其他等7大项35个问题进行自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六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望洲资产等多家机构被点名。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其中,登记但未开展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超过1.7万家。北京一家私募机构高管坦言,两年来私募机构从几千家猛增至2万余家,其中相当部分是“空壳”机构,实缴资本是零、无产品、无官网,这些机构备案后开展的是和基金无关的业务。
“三无私募”现象正在悄然改变。今年初协会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后,私募“保壳战”随机打响。《公告》明确,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既未补提法律意见书也未申请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其登记将于2016年5月1日予以注销。数据显示,约有2000家私募基金在这场整顿中被“出局”。更引发不少中介机构对保壳业务趋之若鹜,甚至在QQ群、微信圈里谈起生意。
金海棠资产管理公司CEO陈文翰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规范治理私募机构有利于行业发展,能够营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他预测,5月份的规范只是开端,通过系列治理后最终能够保壳成功的机构只有20%。私募基金备案时能否提交律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有无发行过产品、高管是否获得基金从业资格,这些都是“保壳”考量的因素。
私募行业也经历了乱象期,内幕交易、设置资金池、资金挪用、放大杠杆、隐瞒账户信息、选择性披露项目情况等现象,在私募行业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但随着系列监管举措的实施,私募行业正在向经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发展。当前对于资金托管、特定对象确定、基金合同签署等环节,都有了细化办法。
“未来私募与公募的区别在于:一是资金募集方式的不同,指的是 “向特定和非特定群体”;二是私募比公募操作更灵活。在信息披露、合规经营等方面二者将是同等标准。” 陈文翰说。
尽管长期看,私募行业深耕除草有利于营造市场环境,但短期看市场仍有波动。数据显示,4月份私募发行了187只新产品,较3月份的616只缩减逾七成。“私募机构的规范治理,会让市场对其保持审慎态度,从资产荒向更具体的产品荒蔓延,上述数据能够说明这一现象。”陈文翰认为,规范治理不可避免会带来行业洗牌和裁员。
在他看来,那些加大对资产端把控的私募机构更具有优势。仅专注零售或投后管理的机构,在产品发行环节会存在软肋,要把底层资产打扎实,这也是金海棠当前正在深耕的内容。“对投资者而言,希望通过投资途径达到稳健理财效果,这在当前市场逻辑上是做不到的。机构要设计投资者能够接受的标准化产品,投资者也要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他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