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兰考县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图片报道

探访高原藏区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带来的脱贫变化(组图)

2016年04月26日09:08 | 来源:四川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探访高原藏区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带来的脱贫变化(组图)

驻村干部在邓珠泽绒家询问情况。

  驻村干部在邓珠泽绒家询问情况。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5日讯在冻坡甲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邓珠泽绒正在迎来他的好生活。他开始不用担心儿子没有工作,也不必再为一家的生计发愁。长期依靠微薄补贴生活的日子正渐渐远离。

  冻坡甲村于甘孜州道孚县葛卡乡,海拔3500米,这里是道孚县86个贫困村中的一个,邓珠泽绒一家正是这个贫困村中建档立卡中的贫困户之一。

  道孚县县委副书记徐晓松介绍,道孚县共有158个行政村,其中86个为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4.4%,“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335户10265人。”

  自然环境恶劣,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让这里的脱贫任务甚为艰巨。

  村里来了新干部

  2015年7月25日,邓珠泽绒家迎来了三位客人。

  “你好,我们是成都过来的驻村干部……”性格直爽开朗的桂汉志向邓珠泽绒做着介绍。

  桂汉志是四川省公安厅国保局教导员,与他一道的还有公安厅治安总队教导员刘海军,及成都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许文刚。三人组成了一个驻村工作队。

  桂汉志任工作队队长,刘海军为驻村第一书记,许文刚在开展驻村工作同时挂职葛卡乡党委副书记。三人将在这里“脱产”驻村,每个月至少开展20天以上的驻村工作,持续两年时间。

  2015年7月12日,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省级领导同志及省直部门(单位)联系指导片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提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88个贫困县,全部纳入省级领导同志及省直部门(单位)联系指导片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范围。40位省级领导同志和48个省直部门(单位)分别牵头联系指导1个片区贫困县、1个贫困村。

  根据工作部署,桂汉志、刘海军、许文刚经组织安排,于2015年7月23日由成都赶赴道孚葛卡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邓珠泽绒家位于冻坡甲村入口,是驻村工作队入户的第一家。“这个村一共65户,其中有14户贫困户,他们家正好是这十四分之一。”桂汉志说。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刘海军在村里走访。

  刘海军在村里走访。

  脱贫先脱落后观念

  61岁的邓珠泽绒,一家四口,住在一个两层的藏房里,底层为杂物和牲畜间,上层住人,除去一个极小的平台和小院,可活动的空间其实不足百平,房间内的装修也极为简单。“这在藏族村子中算是很小的了。”冻坡甲村村长亚马多吉介绍。

  因为没有土地,加上两个已到成年的儿子没有工作,一家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仅靠政府给予的低保补贴和草场、林场补贴生活。“家里情况确实不太好,当时我们走进他家时,家里比较杂乱,他人看上去也没什么精神。”桂汉志说。

  “虽然冻坡甲村只有14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在工作的开展上还是需要全面进行。”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介绍,驻村工作队确定了相应的工作量,每天“必须走满14户”,在村里每月“至少要待20天”。

  经过入户走访,驻村工作队发现了问题。

  “一个是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再就是观念的落后,另外各家的支柱劳动力缺乏,生产力赶不上,同时,信息闭塞,没有致富门路。”桂汉志介绍,诸多原因致使这里不少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最为关键的问题在观念的落后,“这也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桂汉志举例,驻村不久,村里37岁的向秋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向秋曾花7000元购买了一辆轿车,一次在村口准备发动车辆时,一连串的不规范动作,让他多了句嘴,“你这技术咋个拿到驾照的哦?”“啥驾照,我没有!”向秋的回答让桂汉志感到意外。

  “没有驾照还开车,且车子的来路也存在问题。”桂汉志和刘海军商量,决定在全村来一次摸底,看是否还有类似的情况出现。经过摸排,无证驾驶、盗砍伐木、未婚生子等违法行为在村里并非个例。

  另外,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伸手要”“无动力”“政策盲”等问题尤为突出。

  “观念的脱贫”成了桂汉志等三人工作的重点。由此,“法律扶贫”“文化扶贫”“扶贫扶志”等多项举措在道孚县和葛卡乡的支持下铺展开来。“通过找法律宣传、法律人士搞讲座、以案说法等办法,让向秋随即交了钥匙不再无证开车,通过播放坝坝电影、讲政策等等办法,让村民享受到文化娱乐,也让他们了解当前精准扶贫的内涵。”

  村民观念发生开始发生变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月的川西高原,尽管仍有寒意,但树木已经开始发芽。半个多月前,202亩地膜油菜在冻坡甲村的土地种下。多年的青稞、土豆第一次被替代。

  种植作物的改变并不容易。刘海军介绍,去年10月下旬,在做出决定后,组织村民前后共召开了7次大会,以说服村名接受他们的想法。

  在会上,作为“第一书记”的刘海军和桂汉志,向村民算了一笔帐。“青稞收成并不高,经济效益也不好,平均下来每亩的收入仅为400元左右,土豆又经常遭到牲畜破坏,且同样‘不值钱’,而地膜油菜的种植则能达到每亩1100多元的收入。”

  在这过程中,四川省公安厅划出了7万元的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和地膜,免费交给村民使用。

  除了农作物的种植,高原地区草场广阔,通过畜牧业来增收也成为一条路子。不过,这一次,传统的牦牛变成了奶牛。桂汉志介绍,根据村民意愿,在光大银行的协调下,道孚康巴渠德农牧发展合作社与冻坡甲村达成了合作。合作社购买奶牛,寄放在村民家,由村民养殖,产出的牛奶再由合作社进行收购。

  去年12月,邓珠泽绒就与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家里寄养了4头奶牛。如今,邓珠泽绒不再闲着,而是精心照顾他的奶牛,现在他每天能够有65元的鲜奶产出经费。一月下来就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同时,在桂汉志等人的帮助下,在家闲着的两个儿子也有了工作,每人每月也能挣到2000元钱的工资。

  邓珠泽绒的生活开始越过越好。

  冻坡甲村的变化还将持续发生,村口的绿化正在进行,村里的路灯将在随后安装,通往每加每户门口的“通户”公路也将开工。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作者:杜玉全

(责编:薛白、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