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 警惕“保本”+“高收益”产品

2016年03月28日08:36 |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小字号

多年前,公募基金业组织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中,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寓意是,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相对高效的市场里,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发现了所谓“风险极低、收益很高”的投资机会,那大概率是个骗局。

在那些年头,市场上有不少打着买卖“原始股”幌子的非法理财行动,也有一些以“保本+高收益”的口号行非法集资之实的庞氏骗局,把部分不具备鉴别能力的普通投资者们忽悠了过去。

所以,业内负责任的公募基金,用这个口号来提醒投资者,不要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只有很小概率才能成功的投资产品中。

很多年过去了,随着实体经济的次第回落,所谓的“保本+高收益”的伪理财产品多数已水落石出。近年来,监管机构和公安部门对于不法的融资行为,也重拳出击,正本清源。现在,公然喊着“保本+高收益”的野路子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不过,近期市场上却有了新的说法,一些业内的合法产品,却也喊出“保本+或有高收益”的口号来,宣传架子也搭了不少,吸引的眼光也很多,那么这新版本的“免费午餐”能实现么?

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目前,在销售渠道或网络凭条上,能喊出“保本+高收益”的产品主要是集中在三类上。

第一类是货币基金或类货币产品。通常情况下,规范运作的货币基金,其本金保障程度是很高的。所以,喊出保本的口号并无问题。

但是,就如同资本市场规律所揭示的那样,“低风险的产品通常伴随着低收益”,所以货币基金的收益水平一般不会高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太多。目前业内普遍的情况是,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大致在3%上下。这相比1.5%的一年期存款已经非常够意思了。

这种收益水平,显然是和高收益不沾边的。如果投资者看到有货币产品(或类货币产品)打着4%甚至5%以上的年收益率的旗号,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相关销售渠道在靠着短期收益率冲高的某一两周做虚假营销。要么,就是这个产品压根不是货币基金。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投资者要很小心了,说不定这就是网上说的“你要它利息,它要你本金”的类融资产品了。

第二类是保本基金或类保本基金产品。这个是最近很热门在行销的产品。个别销售渠道宣称,保本基金能起到“本金保证+或有高收益”的目标,是熊市里“进可攻退可守”的良好选择等等。

实际情况是,保本基金的上述宣传语一点也没错。但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前半句。后半句的“或有高收益”的或字要拿掉,只有非常小的概率。

资本市场的规律是,“高风险者匹配高预期收益,低风险者匹配低预期收益”。所以,除非发生奇迹,“进可攻”和“退可守”,在资本市场内是不可兼得的。

保本基金为了实现其保本的本质,在运作上必然是极端保守的(有时候比有些债券基金还要保守)。所以,保本基金结束运作后,真正实现的收益水平通常不会比同期的二级债基高太多。

那么保本什么时候可能实现所谓的“高”收益呢,有且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保本基金运作的周期内,出现了一轮大牛市。典型的例子就是,保本周期跨越2006年、2007年、2009年、2015年的产品。

因为有一轮大牛市,所以保本基金有了那么点可能,让自己少量投资股市的仓位和收益慢慢放大一点。但是,这相比牛市期间的股票基金的收益就差很多了。以我们理解,真到了那时候,投资者对产品收益率的满意度也不会很高。

所以,保本基金要实现保本,这个概率是有的,但同时实现“保本+高收益”的概率是不大的。想要鱼与熊掌兼得的基民,不妨分析下,未来的3年保本周期中,出现大牛市的概率有多大?

第三类则是定增产品。资本市场上最难碰到的就是“白吃的午餐”,但是如果说,一定要推选一个有点黑马成色的基金产品,定增类产品在国内出现了那么几年,好像很多时候是达到了这个目标的。所以,弄得现在定增类产品销售非常紧俏。

但是,我们必须提示下,首先定增类产品是不保本的。确实,很多定增类产品最后都有大幅盈利的结局,但定增产品本身是不保本的。历史上,在个别年份,一些定增类产品也亏得很惨,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其次,定增类产品的流动性通常无法和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相比。如果遇到市场风向转换,要掉头的可能性也很低。说到底,还是资本市场的规律“高风险者高预期收益”在发挥作用。当然,定增这个产品比较复杂,对于管理人的要求很高,对于投资者的要求也很高,这不是个门槛很低的产品,我们今天就不展开了。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资本市场里“保本”和“高收益”是很难兼得的。基民在投资时,还是理性为上。

(责编:章斐然、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