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回归保障“加减法”:试点保单贴现助力医疗养老

郭家轩

2018年01月16日08:27  来源:南方日报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年,“严监管”无疑是保险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其中与保险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则体现在保险产品开发设计、销售端。去年10月份起正式施行的人身保险产品开发新规,为万能险套上了“紧箍咒”;前不久保监会一道“风险警示”令,又给整个行业“相互绑架”的开门红销售“冲动”,及时浇下一盆冷水。

  在“做减法”的同时,新年伊始,监管层也在尝试“做加法”,通过推动人身险保单贴现业务试点,促进保障型产品市场发展,为保险消费者解决养老、医疗费用难题提供多一种“现金流”的解决方案。

  以往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多年后,当需要大额的重大疾病或养老费用支出,考虑将保单“变现”时,仅有保单质押贷款、退保和持有至合同结束等方式,其中退保还会导致投保人承受较大损失。现在保单持有人将有望迎来第四种“现金流”解决方案。

  上周保监会发布《人身险保单贴现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保单持有人也就是保险消费者可将人身险保单以折价的方式,通过保单贴现机构将保单受益权转让,从而获得资金。而当该保单期满或被保险人保险责任发生时,保单投资人可以领取保险金获得投资收益。

  这对于保险消费者有哪些影响?业界认为,目前我国尚无成型的保单贴现业务,保单贴现落地后,可为保险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保单变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保单贴现资金可以用来满足养老、重疾治疗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保单贴现主要用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老人养老费用筹集,帮助其进行养老支付和改善生活;二是用于重症患者治疗费用筹集,使其在重症责任发生前预先获取保险金以供疾病治疗。从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保单贴现市场来看,用途也主要是针对艾滋病、癌症等死亡率很高且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使得保单持有人提前转让保单以获得急需的资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改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压力可能会使他们将保单贴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对保单贴现确实有需求,保单持有人若觉得保单利益在身后留给同伴、儿女意义不大,或者无力续费或不愿意继续持有保单时,那就可以按照保单的市场价值,将保单变现用于个人养老和医疗。

  不过从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来看,保单贴现的产品类型包括普通型终身寿险、普通型两全保险和普通型年金保险,尚没有包含重大疾病保险。

  出于保证保单持有人权益的保障,征求意见稿中也要求“保单贴现机构应在保单贴现合同签订现场同步录音录像。”“开展保单贴现业务,不得进行不实陈述、片面或夸大宣传,不得虚构或隐瞒保单贴现交易相关事实,不得以保单贴现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不得误导保单持有人开展贴现交易,影响其保险保障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业界预期,保单贴现业务如能开展,对于行业乃至保障型产品市场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保单贴现市场交易规模超过480亿美元,中国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保单贴现还尚未开展,未来还可能出现专业从事保单贴现的资产管理机构,市场增长潜力较大。同时,“保单贴现试点意见稿增加了保障类保单的流动性,使得保障类产品更具竞争优势,有望推动保障型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分析。

  另外,征求意见稿也注重提到互联网平台在保单贴现中的作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介入,目前取得各类保险牌照的流量平台和已建立金融科技的保险公司或提前受益。南方日报记者 郭家轩

(责编:李栋、赵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