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2017年03月08日08:10 来源:人民网-保险频道 手机看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农业保险在今年两会被频频提及。
为了农业保险持续稳健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部分省市,对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理赔标准,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对农业保险的薄弱环节如此解读:“农业保险作为‘绿箱’ 政策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国农业保险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但力度还不够,规模经营农户的大灾险就是薄弱环节。”
自2007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业保险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保险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成为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专家分析,在整个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尽管农业保险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面临巨灾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保障农业保险的持续经营能力,让农业保险更好地发挥作用,却是当前越来越突出的重要问题,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记者发布会上也提到,农业是风险较多的产业,除了自然风险还有市场风险,现在还有产业安全的风险。韩长赋指出,要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逐步提升保险的标准,完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他还特别指出,目前农业部和保监会、财政部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文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焰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化、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覆盖全流程、全要素的保险保障,弥补融资信用短板、化解市场交易风险、管理农机设备风险以及完善人身保险保障,对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独特作用。
为激发和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保险机构积极性,以保险机制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吴焰在提案中给出四点建议:一是适应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趋势,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二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偏好特征,将新型农业保险险种纳入保费补贴范围;三是适应世贸组织农业规则要求,将涉农补贴从直接补贴转换为保费补贴。四是适应供给侧改革“降成本”政策导向,加大面向涉农保险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吴焰建议财政出资设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涉农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基金等涉农保险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散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太平洋保险董事长高国富的提案也涉及到农业保险,他建议,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保险创新,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持续优化农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保险主体服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
保监会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2万亿元,年均增速38.8%。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2亿户次,增长了3倍;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亿亩,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有190多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亿元,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