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需求仍旺盛 前9個月同比增長21%

2018年11月16日08:21  來源:証券日報
 

  ■本報記者 蘇向杲

  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337.01億元,同比增長21.04%。

  而若剔除主要銷售理財型健康險的公司數據,前9個月行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則同比實現了34%的高增長,表明健康險需求仍旺盛。

  國泰君安研報認為,在當前行業回歸保障型的環境下,行業理財型險種銷售將會放緩,后續健康險的需求有望持續激發,由於目前幾大上市公司距離年度目標達成還有一定差距,在四季度仍將延續三季度以健康險為主的產品推動策略來力爭實現全年業務(價值)目標,展望全年各公司健康險的佔比將進一步提升,健康險新單保費將維持高增長。

  實際上,行業健康險的快速增長與龍頭險企的大力推動有關。從佔據行業原保費半壁江山的四大上市險企來看,下半年以來上市壽險公司也強化健康險銷售,並通過“終身壽險+健康險”、“年金險+健康險”等產品策略加大產品布局,推動健康險新單銷量保持兩位數增長。

  例如平安人壽推出愛滿分、守護福系列產品,9月份上線8款健康險,新華保險將多倍保在全國推廣並深入開展“健康險進萬家”活動,太保加速產品布局與升級,推出金諾人生終身重疾實現對金佑系列的無縫銜接。

  從目前國內健康險發展現狀來看,方正証券研報認為,我國健康險發展的落后具有特殊性,放眼發達國家,均是先發展保障型產品再拓展理財業務。這一變化符合先保死、病,再保財富的生命周期進化。但我國人身險市場卻先行發展了具有理財屬性的儲蓄保險,再重新開拓健康險市場。

  而我國的健康險發展則是經歷前幾年的先發展理財險,后發展保障型保險。這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國內不少險企著急壯大規模、實現盈利。而國際上,傳統人身險公司通常有“7虧8盈”(7年虧損第8年盈利)的規律,而造成盈利期較長的原因包括:產品上提前支出后期賠付准備金、初期搭建銷售渠道的支出費用較大,同時初期投資資產較少致投資收益不足。當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准備金不斷釋放,費用規模效應不斷顯現時,人身險公司才會進入盈利期。

  我國保險公司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市場化發展,已具備了較強的經濟需求和基礎,為了快速實現盈利,國內壽險公司將重心放在了儲蓄險上。儲蓄險的高件均、低死/病差屬性,可以迅速壯大保險公司規模,並通過資產和負債的利差攤平公司成本創造利潤,縮短盈利期。

  而隨著近幾年監管持續回歸保障,儲蓄險增幅放緩,健康險增速一度出現負增長,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甚至同比下降2.39%,此后行業加大保障型保險推動力度,從4月份開始,健康險累計保費才出現正增長。

(責編:李棟、朱一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