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洋面孔喜樂匯:外資壽險公司15家盈利13家虧損

2017年11月16日08:38  來源:証券日報
 

外資壽險公司15家盈利13家虧損中資壽險公司數量是外資壽險公司的2倍,規模保費為后者的14.3倍

中資壽險公司數量是外資壽險公司的2倍,規模保費為后者的14.3倍

外資人身險公司投資比例的限制終將被打破!時間表已明確:3年后外資持股可達51%,5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對於目前我國的28家外資壽險公司來說,可謂收到了一份政策大禮包。盡管目前他們的市場規模較小,但業內人士認為其未來發展可期。

縱覽28家外資壽險公司,記者發現,有18家公司已經在中國扎根了10年以上,佔外資壽險公司總數的近80%,其中4家成立於2000年之前,同時也有3家2012年以后成立的新公司。而從他們的經營情況來看,2016年的年度數據顯示,有17家實現了盈利,11家處於虧損狀態。而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正數的公司有15家,為負數的有13家。整體來看,外資壽險公司經營分化較為明顯,部分外資壽險公司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

前三季度15家盈利

早在1992年,友邦保險公司就率先以獨資身份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壽險公司,同時其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至今,其在中國已經經營了25年,去年其年度保費規模超過177億元,並取得了約5.18億元的淨利潤。

從1992年至今,共有28家外資壽險公司落地中國。在成立時間上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2000年之前成立的外資壽險公司共有4家,包括友邦保險、中宏人壽、中德安聯人壽以及工銀安盛人壽的前身金盛人壽。

從2002年到2005年是我國外資壽險公司成立的高峰時期,共有15家。其中,2002年和2003年各成立了4家外資壽險公司,2004年成立了2家,2005年成立了5家。從總數上看,共有18家壽險公司已經經營10年以上,約佔外資壽險公司總數的80%。

而從他們的經營情況來看,2016年的年度數據顯示,有17家實現了盈利,11家處於虧損狀態。其中,信誠人壽以約7億元的淨利潤位居第一,友邦保險以約5.18億元淨利潤位居第二,工銀安盛以約5.03億元淨利潤位居第三。此外還有11家外資壽險公司淨利潤超過1億元。

與此同時,同方全球人壽等3家險企的淨虧損均超2億元,虧損在1億元到2億元之間的也有3家,另有5家的淨虧損額為千萬元級別。

今年前三季度的情況與去年年底相比略有變化,淨利潤為正數的公司有15家,為負數的有13家。整體來看,外資壽險公司經營分化較為明顯,部分外資壽險公司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

市場份額約6.7%

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我國的外資壽險公司共有28家,約佔壽險公司總量的33.3%,而目前其原保險保費的市場份額約佔6.7%,整體佔比還較小。

具體來看,2016年,外資壽險公司中,規模保費超過100億元的共有7家。恆大人壽以564.8億元規模保費名列第一,工銀安盛以346.1億元名列第二,友邦保險以177億元名列第三,信誠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交銀康聯以及中意人壽的規模保費分別位於第四位到第七位。

盡管外資壽險公司大多經營時間已經不短,不過從經營區域來看,其范圍卻較小,其中,經營區域最多的為18個省市,最少的僅1個省市。從28家外資壽險公司的經營區域來看,平均經營區域數約為8.7個。

具體來看,中宏人壽、工銀安盛人壽、信誠人壽等12家外資壽險公司經營區域在10個及以上,其余公司的經營區域皆不足10個。

業內人士表示,從政策層面來看,外資壽險公司和中資壽險公司設立分支機構的審批原則和標准並無明顯不同,但在實踐中,外資壽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設立速度普遍較慢,這可能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外資壽險公司本身對於分支機構的鋪設節奏有自己的喜好和把握,二是外資壽險公司的實際申報和審批時間可能較長。

在業務范圍上,外資和中資壽險公司的經營范圍相似,但在大病醫保經辦、新農合等業務方面,中資壽險公司仍然有更多優勢,非外資壽險公司所能比。

目前,經營區域較少、網點分布有限、業務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是外資壽險公司在中國發展面臨的瓶頸,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外資壽險公司的業務規模。例如,從公司數量上看,目前中資壽險公司是外資壽險公司的2倍,為56家,從業務規模上看,中資壽險公司規模保費為外資壽險公司的14.3倍,其中,原保險保費為后者的13.86倍。

隨著對外資股東持股比例的逐步放開,我國壽險市場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現有外資壽險公司的股權結構會不會發生大變化?會不會有更多外資獨資壽險公司進入中國?這些問題都值得在未來繼續關注。

(責編:李棟、趙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