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金融

兩會“財經眼”系列之三

農業保險成兩會熱詞 未來將完善農業巨災保險

張文婷

2017年03月08日08:10    來源:人民網-保險頻道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的農業保險在今年兩會被頻頻提及。

為了農業保險持續穩健地助力現代農業發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部分省市,對於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實施大災保險,調整部分財政救災資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險理賠標准,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對農業保險的薄弱環節如此解讀:“農業保險作為‘綠箱’ 政策是世界各國支持農業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國農業保險體系已經構建起來了,但力度還不夠,規模經營農戶的大災險就是薄弱環節。”

自2007年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實施以來,農業保險已走過1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保險已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成為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專家分析,在整個農業風險管理體系中,盡管農業保險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面臨巨災的情況下,如何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保障農業保險的持續經營能力,讓農業保險更好地發揮作用,卻是當前越來越突出的重要問題,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記者發布會上也提到,農業是風險較多的產業,除了自然風險還有市場風險,現在還有產業安全的風險。韓長賦指出,要擴大農業保險的品種,逐步提升保險的標准,完善農業巨災保險體系。他還特別指出,目前農業部和保監會、財政部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文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焰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保險作為一種社會化、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覆蓋全流程、全要素的保險保障,彌補融資信用短板、化解市場交易風險、管理農機設備風險以及完善人身保險保障,對於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獨特作用。

為激發和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保險機構積極性,以保險機制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吳焰在提案中給出四點建議:一是適應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趨勢,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二是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險偏好特征,將新型農業保險險種納入保費補貼范圍﹔三是適應世貿組織農業規則要求,將涉農補貼從直接補貼轉換為保費補貼。四是適應供給側改革“降成本”政策導向,加大面向涉農保險機構的政策支持力度。吳焰建議財政出資設立農業保險風險補償基金、涉農貸款保証保險風險補償基金等涉農保險風險補償基金,支持保險機構建立多元化的風險分散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太平洋保險董事長高國富的提案也涉及到農業保險,他建議,通過財政補貼,鼓勵農業保險創新,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持續優化農險巨災風險防范機制,通過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提升保險主體服務農業巨災風險的能力。

保監會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2萬億元,年均增速38.8%。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2億戶次,增長了3倍﹔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7.2億畝,農業保險已覆蓋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有190多種,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超過70%﹔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億元,業務規模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責編:張文婷、李海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調查

兩會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