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优基金难保规模 机构发力持续营销

2017年04月20日09: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此前公布的2016年公募基金年报数据来看,不少基金在获得较好投资收益的同时,规模却反而下降。有数据统计,超七成正收益主动基金去年规模萎缩。投资人“落袋为安”的投资心理让基金公司捏了一把汗,特别是新发基金审批趋严之后,基金“壳价值”倍增,基金公司对绩优产品的规模保卫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扎实推进持续营销,以应对弱势环境下的规模尴尬。

  业绩与规模难“齐飞”

  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2016年度斩获正收益的568只主动管理基金总资产净值为1.4万亿元,规模较2015年底减少2732.4亿元,同比萎缩16.37%。其中,414只正收益基金规模同比减少,占比高达72.89%。

  有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他掌管的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超过20%,成立4年多年化收益率达到30%,但基金规模却从35亿元降到20亿元出头。随着基金净值不断上涨,持有人数量和规模都在下降。

  对于目前出现的绩优基金规模难保的现象,基金公司的态度各执一词。有公司认为,规模小有利于基金经理的仓位管理,在控制风险与回撤方面可操作性更强;而有的公司认为,做大规模就能够实现更大的“利益回报”。可见,基金公司在业绩与规模上努力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

  但不管哪种思路,现在的基金公司对“壳价值”的珍惜程度都非常高。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基金公司申报一个产品非常不宜,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产品游走在“清盘”的边缘。

  机构花样营销保规模

  基金销售遇冷,基金公司正在多招尝试摆脱不利局面,特别是对于业绩做得不错的基金,往往在持续营销上绞尽脑汁,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下,基金持续销售的压力非常更大。

  有基金公司表示,基金销售在弱市环境难以打开局面,就只能加大对营销渠道的投入。在新基金发行上,大部分公司除了延长发行期,有的公司还加大了在自销、代销上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代销上,新基金在专户、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等销售渠道上花大力气做文章。

  记者在银行各大营业网点探访时发现,“两金一险”是各柜员的推销必备,包括黄金、基金和保险。而在基金层面,不论是新发基金还是推荐申购,柜员都对明星基金不遗余力地介绍。与此同时,大型基金公司加大了对银行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农商行及地方银行成为大基金公司争夺焦点。

  此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基金公司开始重视与互联网基金代销渠道的合作,而不仅仅依靠银行或券商渠道发力。数据显示,苏宁金融基金销售平台已经与南方、华夏、招商、易方达、鹏华等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达成合作,引入包含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2000只基金产品。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银行代销仍然是大头,但是互联网基金代销市场会越来越大,将成为基金公司的重要助力。

  事实上,从近期新产品成立规模数据来看,尽管权益类的产品较去年同期有所起色,但广大基民的积极性确实不高,基金公司普遍反映产品难卖。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王群航认为,公募基金经理择时不易,普通股民在择时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持有权益类基金的基民通过基金间接投资股市,他们对二级市场的波动更加不敏感。因此,从时间上看,基民往往对上涨行情有2-3个月的意识滞后期,往往在大盘涨幅达到20%左右时才后知后觉。如果大盘持续转暖,当上证综指到达3400点左右时,权益类产品发行或许会迎来明显转变。

(责编:张小雨(实习生)、吕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