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十八周年“老将”专访系列之一:

社保基金最大权益组合掌舵人:我为何坚守投资一线?

章斐然

2016年10月25日09:54  来源:人民网-基金频道
 

编者按:今年,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十八周年。一直以来,基金经理作为老百姓与机构资产的受托管理人,承担着“为人理财”的重要职责。然而,这个行业也一直面临着“老将”出走,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公募行业“成人礼”之际,人民金融寻访多位入行十余年的公募“老将”,并推出系列专访,为您揭晓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和坚守背后的原因。

“为社保基金做好投资管理,得到市场上最受尊敬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的信任,我为此感到自豪,这也是我从事了18年投资工作后,依然坚守在投资一线的重要原因。”冀洪涛坦言。

现任鹏华基金总裁助理、权益投资总监的冀洪涛目前管理着全国社保基金最大的权益类投资组合,是公募行业已经为数不多的具有十年以上投资经历的“老人”。自1998年进入证券行业、2004年年初进入公募行业以来,他在证券行业已逾18载。

当时,最早获批成立的“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不过5、6年,行业刚刚兴起,进入的门槛也很高。历经十多年,作为“山中人”,冀洪涛最明显地感觉这个行业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从原来仅仅发行权益类和固收类的公募基金,转向综合性、多元化的资产管理。与之相伴的,是冀洪涛的职业轨迹——从原来做面向零售客户的公募基金转为做机构客户、管理社保基金。他坦言,这一职责所在是他还选择留在公募行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社保基金是市场上最受尊敬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鹏华基金作为第一批社保委托管理人,数年来获得了客户的认同与信任,我感到很自豪,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依然坚持在投资一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社保理事会发布了2015年度委托投资考评结果,鹏华基金管理的数个社保组合及投资经理获得多个奖项。其中,鹏华基金总裁助理、权益投资总监冀洪涛及其管理的权益类社保组合分别在投资经理单项考评和委托组合综合考评中获得“A档”评价,冀洪涛本人获得“社保基金三年服务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资金涌入公募基金,也使得许多公司的专户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远超公募零售规模。冀洪涛认为,这既代表了市场的需求,又是公募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保基金其实就是‘机构资金’的一种,就像以前大家都坐公交车,现在部分人转用‘滴滴’了,是出行方式的转变。公募以零售客户为基石,现在投资专户也为机构客户提供服务。”

“以前你觉得没有那么多机构资金投向基金,不是说市场没有需求,而是原来公募基金的管理能力可能跟不上这个需求。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人才,人才也积累了投资经验的积累。”

据冀洪涛透露,针对大额的“机构”资金,鹏华正在研究开展大类配置业务,即接一个大单,由鹏华内部来分配权益、固收、另类等标的的比例,直接帮其完成大类配置的资产要求。

最近,冀洪涛又成为了中国证监会第六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在这个平台上,又多了一个职责,就又有了一点新鲜感。”他笑称。

事实上,平台和团队的稳定和吸引力也是冀洪涛一直留在公募的原因之一。“鹏华基金作是‘老十家’之一,我在鹏华也干了九年了。而我手下的基金经理,很多都是2008、2009年校招的一批大学生成长起来的。这些人都还和我在一个团队奋战,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他说。

冀洪涛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条件:首先是对金融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其次是要理解信托责任;三是包括拥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四是有一个好的身体。

这或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标准,但这个行业的辛苦是人所共知的。一个典型的权益类基金经理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白天盯A股,晚上看美盘看大宗商品,同时还得关心千里之外欧洲人民的福利,关注不知何时何地突发的地震等。他或许下午5、6点就已下班回家,但可能8点还阅读了一个报告,12点还在发邮件。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大脑就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所有可能影响投资标的的因素了,所以没有所谓的工作时间。

冀洪涛笑称:“现在在公募行业要找十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容易,可能也就只有在社保、年金这边能找到一些。”

高强度的工作只是一名基金经理所须背负压力的一部分。公司内部考核、基金排名、激励不足等都使得一批公募“老将”纷纷离去。已经走上鹏华基金总裁助理、权益投资总监位置的冀洪涛也在积极地与管理团队沟通协调,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差异化的激励政策来留住人才。

冀洪涛认为,未来,权益类投资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块。近几年来,国外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在缩减,而国内也走出了类似的发展轨迹。“但我并不担心在这个行业会有瓶颈,因为行业每天都在发展变化。”他说。

“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基金经理,只要做精做专,有稳定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未来即使‘公交车’都标准化了、无人驾驶了,还是会有高净值客户请你帮他开‘专车’的。”不断满足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新常态。

(责编:章斐然、李海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