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貨基規模 公募江湖怎麼闖

崔啟斌 王晗

2018年01月04日08:07  來源:北京商報
 

2017年已落幕,上百家基金公司規模排行榜也隨之揭曉,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按照監管政策要求,首度在規模排名中剔除了貨幣基金規模,由此終結了靠貨基沖規模粉飾排名的時代。在監管引導行業回歸主動管理的大環境下,基金公司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守正出奇,在非貨基時代開拓市場也受到市場關注。

根本:業績為王

“剔除貨基規模后,意味著基金公司必須加強主動化的投研管理,但最終體現出來的還是業績上的優良。”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可見業績為王依然是公募基金市場決勝的根本。

如去年權益類基金整體飄紅的上海東証資管,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7年底,該公司以743.89億元的規模排在第18位,規模排名較2016年年底上升20位。

數據顯示,上海東証資管旗下東方紅睿豐混合基金獲得69.31億份的淨申購量,使之規模從2016年底的20.1億元猛增至128.71億元。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基金產品去年為投資者帶來54.75%的收益率,而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僅為9.27%。

另外,2017年規模榜單排名第一的易方達基金,旗下的易方達消費股票取得了股基收益冠軍,易方達消費漲幅達到64.97%,隨之規模上也增長了120億元,從年初的12.84億元增長到年底的133.08億元。同花順iFinD數據也顯示,2017年業績排名前五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有3隻都獲得了超10億份的淨申購。

不過,從2017年剔除貨基的規模榜單來看,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依然以大型基金公司為主,易方達、華夏、嘉實基金等千億級規模體量的老牌基金公司仍是規模先頭部隊,從業內反饋聲音來看,取消貨幣基金規模披露后,中小型基金公司借助貨基沖規模的情況將大幅減少,未來公募市場上強者恆強的二八局面將持續深化。

“大型基金公司往往可以憑借資源、人員等各方面優勢,在市場變化時進行相對從容的調整。另外,2017年底基金業協會的座談會上提到要弱化公司管理規模,突出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對財富增長的作用,而這兩點都是老牌大型公司擅長的,首募規模上看,有業績口碑基礎的基金公司受到更多青睞,伴隨著基金業市場化步伐加快,行業優勝劣汰的現象也會越發明顯,大泰金石研究院研究員王驊表示。

盈碼基金研究員楊曉晴也認為,貨幣基金規模排名剔除后,規模集中度得到提升,而權益類基金的規模不像貨基那樣很容易做大,規模想要有質的突破非常難﹔其次,不同權益基金收益相差很大,因此客戶對其選擇也十分謹慎,公司管理的基金隻有持續盈利,才能獲得客戶的持續認可,減少客戶流失﹔此外,權益基金發展成熟,格局固化穩定,人才儲備、投資理念、投研實力、公司文化等都是長期積澱的結果,在既定秩序下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那些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小型公司很難彎道超車。

捷徑:委外沖量

告別貨基沖規模時代后,並不意味著沒有捷徑可以走,資深公募基金分析師王群航就指出:“貨幣基金拼規模的傳統工藝行不通?委外定制基金或將成為基金公司拼規模的替代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脫水版”規模榜單中,規模排名上升“神速”的基金公司中,委外業務功不可沒。

從規模排名增速來看,永贏基金以37名的排名上升速度成為業界黑馬,截至去年末,永贏基金以302.85億元的規模排在43位,較2016年末的34.68億元,規模上漲超250億元。不過永贏基金規模的大幅提升離不開委外債基對其的規模貢獻。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永贏基金2017年新增“豐益”、“添益”、“瑞益”、“永益”4隻益字輩中長期純債券型基金,從首募規模、認購戶數以及機構持有人佔比來看,疑似委外機構定制基金。

上述4隻基金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獲得超30億份的份額淨申購,截至去年末,上述4隻基金規模分別達75.14億元、39.9億元、100.96億元、70.02億元,去年末4隻產品規模佔比全部超六成。

去年四季度以來,作為委外定制基金標志的發起式債券型基金就是基金公司產品線布局重點。

根據証監會最新發布的2017年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顯示,截至12月1日,共有36家基金公司的47隻發起式債券型基金還在等候監管審批,僅發起式債基上報數量佔新基金發行市場比例超三成,由此也不難看出,委外業務在年底回流的熱情逐漸升溫。

而對於明年委外業務能否延續年底這波熱潮,業內聲音似乎並不統一。王驊認為,關於委外,監管主要是限制投資者佔比問題,強迫基金公司對於佔比過高的同業委外改變基金類型和管理方式。監管層實際上看重的還是風險和杠杆,明年來說,隻要基金公司能及時改變運營思路,更側重於符合監管考慮的定制化服務,那麼委外的流失不會太大。從需求去看,今年大資管計劃的出爐,如果打破剛兌,做淨值化處理,那明年收益率將成為惟一的王牌,不做委外僅依靠銀行自己的投研能力的話,收益率很難上去。一部分中小銀行或者城商行還是會把精力放在表內業務,委外定制仍然是適應未來銀行資管發展的一個出路。

創新:FOF突圍

傳統蛋糕被大型基金公司瓜分殆盡的公募市場上,如何另辟蹊徑借助創新型產品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小基金公司實現逆襲的夢想。隨著2017年公募FOF的破冰,6隻公募FOF產品大規模募集,重新提振市場信心,而這塊新領域的開發也令不少小基金公司重燃夢想。

自去年9月華夏、嘉實等6隻公募FOF亮相市場后,基金公司產品申報名單便時時更新最新上報進度,截至目前已有104隻FOF產品候審,其中不乏如鵬華、格林這樣的小型基金公司的身影。

隨著公募FOF市場走向成熟以及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預計2018年將有更多的公募FOF推出,而公募FOF也成為2018年中小型基金公司突圍的重要路徑之一。業內資深基金分析師王群航認為,對於新公司、小公司,公募FOF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能夠有全新發展模式的機遇,因為原有的資產管理方式,老公司、大公司已經做得很好了,惟有FOF是大家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

楊曉晴也認為,當前公募基金同質化嚴重,格局固化穩定,在既定秩序下中小基金公司很難實現突破。而公募FOF是新生投資品種,各家處於同一起點,這是中小基金公司突圍的好時機。

在產品創新方面,除了公募FOF外,智能投顧、公募REITs也可能成為2018年新的熱點。“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阿爾法狗屢屢戰勝人類大腦的實例不斷增加,基金領域的智投策略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意味著智能投顧正在逐步釋放自己的魅力,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 同時,在房產業內需求、民生需求和監管推動的三重助力下,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公募REITs因對平衡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很可能成為今年政策著手布局的重點。楊曉晴坦言。

(責編:李棟、趙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