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竞争式微 外资行缩水压力下谋变

程维妙

2017年10月19日07:57  来源:北京商报
 

经历了早期的突飞猛进后,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网点减少、抛售中资银行股权离场等成为不少外资银行的写照。近期,又有一家外资行减少了16亿元运营资金。不过,不少外资行已盯上我国“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业内人士表示,外资行可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起到桥梁作用。

外资行“缩水”成趋势

北京银监局日前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批准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减少人民币营运资金16亿元。减资后,该分行营运资金为5亿元,其中外汇营运资金2亿元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营运资金3亿元。

一位接近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的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减少的这16亿元是此前一个项目的资金,该项目已结束,因此申请收回,属于正常的变动,对该行未来业务的开展也不会造成影响。

与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单纯减掉一笔项目营运资金不同的是,一些外资行的撤离更为彻底。在抛售中资股权方面,2009-2013年间,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中行股权,高盛出清工行股份和美国银行清空建行股份;随后在2015年至今的两年里,又有德意志银行出售华夏银行股权,花旗集团及IBMCredit清空广发银行股权,渣打银行出售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股权,澳新银行出售上海农商行和天津银行股份等。

缩减网点方面,2016年至今,花旗银行先后关闭了5家在华支行;东亚银行去年关闭了全部22个在港零售网点,并裁减约180名员工。

在华竞争式微

外资银行以股权投资者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始于上一轮银行股改上市时机。2004年,适逢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中资银行需要吸收和引入先进的外部经验和国际银行的优秀管理能力。对于外资行而言,从近年撤资时套现的金额来看,也可印证彼时进入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从外资行自身业务发展来看,在华的这些年并没有做出很大成绩。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表示,无论是在资产规模、客户群建设、盈利能力还是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外资行的表现都相对一般。另有观察人士指出,零售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虽然手握这些“利器”,但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外资银行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截至目前,外资行在华开展的业务多以对公业务为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网点少、存款就少;存款少、贷款自然少;零售业务盈利受损,反过来又导致网点扩张迟缓。”上述观察人士补充表示,“近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也正好击中了外资银行的软肋。”

这被很多业内人士形容为“水土不服”。因此外资行早期入股中资机构的高涨热情逐渐冷却,且伴随着2009年起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开始减缓,不良率抬头,外资纷纷开始撤离。杨跃指出,截至2015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资产的市场份额已连续五年下降。一位外资银行亚太区总经理进一步介绍,目前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份额大约只在2%左右。

盯上“一带一路”机遇

不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再次给了外资行“大施拳脚”的空间。星展银行董事总经理Amit Sinha表示,星展银行在“一带一路”战略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帮助大型的中国公司,无论这些公司是到海外扩展业务规模,还是为了技术进行并购,星展都可以给它们提供资本支持、顾问服务等。

上述外资银行亚太区总经理进一步表示,“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例如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机制的先后推出,我们也能够帮助海外投资者更深层次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桥梁’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称,外资银行可以重点服务那些具有国际经营项目、贸易往来且增长空间较大的企业,与中国本土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经营。

除了能帮助企业海外拓展业务,外资银行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据了解,因看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的提振作用,近期花旗、汇丰、渣打等多家全球性银行正加大人民币交易业务的人手及覆盖面,包括资本市场解决方案和对冲操作等。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波操作是鉴于预期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全球贸易量,从而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责编:李栋、赵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