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兰考县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新闻列表

“愣娃”不愣 村官富村(守望)

2016年05月03日09: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愣娃”不愣 村官富村(守望)

  “愣娃”:陕西土话,字糙意褒,说的是这娃一根筋、敢闯敢干“咥实活”、认准的道儿九头牛也拽不回、犟劲儿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

  村官宋博,端的是个“愣娃”。2011年本科毕业,两条路:要么去市公办中学当历史老师,要么到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蓝田县巨一村从“泥腿子”干起。

  宋博妈妈是民办教师,打小说道宋博,“好好学,熬出去,再别在这农村混”,如今自然盼着娃到城里端上“公家”铁饭碗;“愣娃”却犯了“愣”:“妈,再别劝我了,我还是想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他摸爬滚打,最终开了窍:巨一村种植草莓,成为当之无愧的“蓝田第一”。

  “说啥也要给咱村找着脱贫致富的道儿”

  村官甫上任,没少遭白眼:“村民背后笑我:啥大学生村官,城里待不下到俺农村混,就是个不好就业的娃哩!”

  宋博憋口气,想用成绩换人心:蓝田一县,贫困人口占西安市的40%,巨一村贫困乡亲占比更是居高不下!扶贫乃民生之首、发展之要,产业扶贫是致富关键。“愣娃”说干就干,冲乡亲们放下豪言:“不就是搞产业吗?”

  接下来三年,宋博连跌三个跟头:

  肉鸡是蓝田优势养殖业,为啥不引进?2011年底,宋博在全县跑了半个月,四处看完项目才发现:一个肉鸡棚最少30万,村里根本投不起。

  咱没钱,有地。2012年,打听到山西汾阳有个核桃加工厂,宋博又脑袋一热,颠颠跑去招商,人家笑着带他到塬上一望,胳膊粗的核桃树就有40万亩:“小兄弟,你们村基础太差了。”

  招商无果,听说有人养猪、种苗圃发了财,示范推广!2013年,父母出面担保,宋博自己贷了两万元,和农户在村里带头养起30多头猪,还种了3000株白皮松苗。结果,种养技术不到位,又逢疫情,猪全死了,树苗也赔个精光。“气得老爷子,骂我败家子,好些日子不许我进家门……”

  折腾三年,产业的影儿也没瞅见。宋村官心灰意冷:干脆报考公务员“另谋高就”吧。

  屋漏偏逢连阴雨。2013年暑假,宋博回母校请来大学生给孩子们义务支教。偏偏在结业前一晚,大学生遭遇车祸,三人骨折住院。

  不菲的住院诊疗费,令宋博犯了愁。“小宋请人来是为了咱娃好,出了事不能让他一人扛,再说小伙子这三年为咱村几乎跑断腿,谁心里都有数!”老支书韩胜利站出来,带头组织村民募捐,隔天就把装着2.6万元的纸袋子硬塞到宋博手里。

  那一刻“愣娃”泪流满面:“老叔,咱不走了,说啥要给咱村找着脱贫致富的道儿。”

  “跌过几个跟头,摸爬滚打开了窍”

  一番苦苦寻觅。2014年7月,大学生村官草莓园在巨一村挂了牌。为啥看准草莓?精准扶贫,就是要发掘本地资源禀赋。巨一村地处秦岭北麓,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草莓,且毗邻旅游线路,便于游客就近采摘。

  跌过几个跟头,宋村官“摸爬滚打开了窍”:

  头一个跟头:没钱。这回,宋博学会了“四处化缘”,充分借力各项扶持资金撬动产业杠杆: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说动村里20户入股,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65万元;用创业促扶贫,千方百计申请到大学生创业贷款40万元。启动资金还不足咋办?宋博回母校,愣是找10位老师借到了30万元。

  缺技术咋办?宋博专门跑到“中国草莓之乡”浙江建德,聘请了一位30年经验的老师傅,常年驻村技术指导。这还不够,猴年春节,“愣娃”放弃休假又跑到建德,处处拜师当面求教,还自掏腰包用两条中华烟从老农手里“偷师”换回了一张草莓种植图谱,为的就是快速推广技术。

  天道酬勤。“愣娃”名声在外,蓝田县委、县政府也为其广开绿色通道:2014年8月,草莓园开张一个月即遭遇大旱,井水浇不及,县扶贫办协调乡镇,晚上把绿化洒水车开来拉水。

  “互联网+草莓”更是给力,“85后”宋博玩起微博、微信得心应手,不仅没遭遇果农“闻之变色”的滞销难题,网上订单还供不应求,占到总销量的1/3。今年3月25日,草莓上市旺季,巨一村创造了现货销售加订单一天卖出2780斤草莓的纪录。啥概念?这些草莓足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最忙的销售季,“愣娃”有过三天只睡五小时的经历。

  现在算笔细账:过去的2015年,60亩的草莓园经营收入近300万元,支付村民劳动力工资80万元。“一分土地、三分收益”,劳动力工资、股东分红和土地租金加起来,最多的农户增收12万元。随着今年草莓园扩大到110亩,入股农户增至70户,预计年收入将达500万元,是当之无愧的“蓝田第一”。

  “走得再快,也别忘从哪里出发”

  今年1月,蓝田县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创业园在巨一村挂了牌。“愣娃”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园子资产全部捆绑抵押,贷款1500万到2000万,全部升级成钢架大棚……

  走得再快,也别忘从哪里出发。针对村里的残疾特困群众,宋博还在草莓园中建设了14座助残公益大棚,收益定向资助残疾人,每户每年不低于6500元,剩余用于暑期支教、农民技能培训等公共事业开支。

  不久前,村党支部换届,干了21年的老支书韩胜利,郑重地将“接力棒”交到宋博手中。从25岁走出校门,今年恰值而立,青春最美好的5年,宋博选择留在了农村……

  记者手记

  “愣娃”身上有很多“标签”:大学生村官、致富产业带头人、“互联网+创业”、精准扶贫……

  采访他,你会很舒服,因为无需引导,他便把“包袱”都抖落了出来;和他聊天,你会很尴尬,因为他总是滔滔不绝,且思维活跃,常向你不断抛出一个接一个话题,竟反衬得你口拙迟钝起来。

  然而,“愣娃”所有的话题,除了“农村”二字,再无其他。滔滔不绝,来自于一肚子的“酸甜苦辣咸”,“包袱”才能俯仰皆是;思维活跃,靠的是一颗“事业脑子”,天天琢磨自然点子不断。

  经历,磨砺出“有故事的人”;专注,办法才比困难多。更何况,这“愣娃”还有一双跑不断的“泥腿子”:认准的道儿九头牛也拽不回。若非如此,何来毫无产业基础的后进村蜕变为“草莓第一村”的精彩故事?

  干事创业,真得有这么股“愣”劲!

(责编:薛白、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