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海:興產業謀發展 用心照亮小康路

楊正海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受訪者供圖)
2月25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雲南省普洱市分行會計員楊正海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在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勐班鄉遷崗村村兩委和村民看來,楊正海獲得這個榮譽實至名歸。
2015年,楊正海受組織委派,來到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勐班鄉遷崗村,先后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駐村第一書記。他致力改善當地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村兩委和扶貧隊員眼中,他是脫貧的帶頭人﹔在遷崗村百姓心裡,他是致富的“引路人”。
為民辦實事 成為村民貼心人
遷崗村地處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勐班鄉西南,是郵儲銀行雲南省分行定點幫扶的重點村之一。數百年來,這裡的人們靠種玉米維持生計,年輕人背起了行囊外出謀生,留守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楊正海始終堅持實實在在為村民服務,與村兩委做好村務工作,貼心為民辦實事。
為深入了解困難家庭貧困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幫扶措施,楊正海挨家挨戶摸查情況、宣傳政策、傾聽訴求、收集民意。村民白天下地干活,他就去田間地頭﹔晚上村民回家,他又再次入戶走訪,了解情況。經常早上吃一盒方便面就出發調查,直到晚上回到住處才能做點吃的,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楊正海把遷崗村的情況摸得“門兒清”,也成了村裡的“自家人”。
“楊書記,您今天去哪裡?能不能幫我帶點種子回來?我們想嘗試種點水果。”走在村子裡,楊正海常常會遇到村民尋求幫助。
每當村民有需求時,楊正海總是認真地拿出本子或者手機仔細詢問細節,記錄下來,在外出時帶回村民需要的物品。
“老人叫我小楊,年輕人習慣叫我海哥,能夠和鄉親們打成一片,得到大家的認可,我覺得很欣慰。”
修好致富路 村庄舊貌換新顏
楊正海駐村工作前,遷崗村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道路是一條泥濘不堪的土路,村民們的外出、農資的運進、糧食的運出都非常不方便。村裡的道路坑坑窪窪,一到下雨天,車輛基本沒辦法通行。不僅交通不便,飲用水短缺也是村裡的大難題。
當時,楊正海需要在扶貧點與外界之間開展溝通、協調、聯系等日常工作,交通非常不便。這讓他更加深刻感受和認識到,交通問題是阻礙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期間,修路成了楊正海的首要任務。在遷崗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楊正海和村兩委班子主要成員主動向相關部門報告遷崗村道路交通落后和飲水無保障問題。
楊正海積極溝通聯系項目資金支持,落實扶貧政策、解決貧困村群眾的實際困難。最終,通過不懈努力,楊正海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為遷崗村爭取了20多公裡村組道路改造和硬化項目。道路通暢了,飲水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扶貧出實招 照亮群眾小康路
村民們致貧的原因明確了,通暢的道路為村民脫貧致富也帶來了希望。如何帶領村民致富,留住村裡的年輕人,成了楊正海著力解決的另一件大事。他為村民制定了茶葉擴大種植、品種改良發展計劃,開展政策宣傳、推動消費扶貧,村裡的火腿、茶葉、蜂蜜等農特產品通過這條致富路,銷售到雲南省內外。
楊正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情況。(受訪者供圖)
熟悉村情、組情、戶情,了解實際困難和問題,分析幫扶的著手點后,楊正海拿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產業化發展方案,積極向郵儲銀行雲南省分行、普洱市分行匯報,並對接省、市分行對定點幫扶村和村民的調研走訪,得到了省、市分行的大力支持。經過深入調研和探討,郵儲銀行雲南省分行給予了包括遷崗村在內的勐班鄉所轄貧困村共計380多萬元捐贈資金,助力當地發展特色產業。
楊正海還積極向村民宣傳金融知識、介紹郵儲銀行扶貧政策,積極協助郵儲銀行景谷縣支行向村民發放扶貧小額信貸及其他支農貸款,為村民發展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村民老蔣便是受益農戶之一。之前,他們一家四口全年的收入不足3500元。2018年,老蔣利用郵儲銀行和上級政府產業發展扶持資金購買了西番蓮果苗,並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了西番蓮的種植,西番蓮成熟后有定點回收公司,不愁銷路,給家裡帶來了不少收入。再加上入股村裡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分紅收入,老蔣一家每年收入超過4萬元。依靠產業發展,2018年底,遷崗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019年遷崗村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2018年至2020年末,郵儲銀行景谷縣支行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281筆、貸款金額3.73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3573人,為景谷縣貧困村發展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助力村民拓寬了收入來源、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責任盡自己的一份義務幫助困難群眾謀發展、找出路,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讓鄉村發展起來,這樣才對得起組織信任,不辜負群眾的期望。”楊正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