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國太保扶貧之路

中國太保在烏蘭察布“兩鎮”三管齊下創新扶貧路徑

2020年10月14日16:32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進入9月,陰山北麓的內蒙古察右中旗明顯降溫,大風帶著濃重的寒意,讓人誤以為是在深秋。

“現在我們不怕天冷霜凍,有中國太保幫助村裡建起的恆溫庫,咱種的胡蘿卜、葵花都可以存在庫裡。”察右中旗的鐵沙蓋鎮黨委書記李飛說。李飛說的恆溫庫就是中國太保在“兩鎮”扶貧的創新管道之一:產業扶貧。

援建產業是脫貧之道

在一塊面積不算大的空地上,一溜排開的十個恆溫庫房,設備都非常齊全,雖然現在還空著,但一到冬季就會派上大用場。據了解,當地農民多種植胡蘿卜、葵花、土豆等農作物。每年9月底,胡蘿卜、葵花進入收獲季節並大量上市,但由於無霜期短,冬季很快接踵而至,如果再遇到市場滯銷,胡蘿卜、葵花等一旦積壓,特別是胡蘿卜一上凍,價格會直線下跌。農民辛苦一年白干不說還要賠錢,賣不出去的胡蘿卜也隻能讓其爛在地裡。這不僅是這一帶農民的苦惱,也是造成貧困的原因之一。

2018年9月,中國太保積極響應中國銀保監會關於結對幫扶的號召,由旗下中國太保產險和中國太保壽險分別與內蒙烏蘭察布市的察右中旗鐵沙蓋鎮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鎮結成幫扶對子,為期三年。中國太保進入察右中旗后,並沒有將結對扶貧當著形式,而是希望用一種更貼近當地實際的方式幫助脫貧。中國太保產險派駐干部陳洪威來到鐵沙蓋鎮后,走村入戶,實地訪問貧困戶,與鎮、村干部進行深入交流,一起分析致貧原因,經過周密調研,中國太保最終提出建恆溫庫的方案,以真正解決當地農民種植的后顧之憂。為此,中國太保拿出了260萬元的援助資金,經過一年多時間,建成了這座佔地11500平方米,可儲放近1000噸胡蘿卜,20噸凍肉的恆溫庫。

“去年秋季我自己的葵花賣不出了,村干部提醒我可以免費放入恆溫庫,等到價格好時再賣,我把全部葵花放入恆溫庫,今年開春才賣完,減少損失5000元。”九股泉村民王金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李飛激動地說:“村委會村民終於有了自己產業,借助恆溫庫,我們可以大力發展本地特色產業,農產品生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真心感謝中國太保為我們解決了實際問題。”

據了解,該項目被確立為九股泉村集體經濟項目,由村委會統一管理實施,可為貧困戶帶來分紅收益,直接拉動九股泉貧困戶119戶及周邊三村貧困戶90余戶。

據了解,在產業扶貧上,中國太保還有更多的舉動,包括配合白音察干鎮政府產業扶貧規劃,投入30萬元推動開展阿牧嘎查蒙根高勒種養殖合作社奶制品廠升級項目,帶動周邊農牧民及貧困戶實現增產增收﹔擬投資200萬元,參與白音察干鎮萬噸檸條加工項目。此外還舉辦農產品種植技術培訓班,聘請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為全鎮、村兩級干部、培訓馬鈴薯栽培技術等。

摒棄傳統的以捐代幫扶貧模式,大力開展貼近當地實際的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已經成為中國太保在內蒙扶貧創新的重要方向。這不僅是扶貧之道,更是脫貧之方,此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

“防貧保”為新發致貧和返貧再筑一道防線

家住察右中旗鐵沙蓋鎮五間窯村的劉東升,個子不高,面色黝黑,一眼看上去並不像個病人。但實際上,2019年他就已經患上了尿毒症。去年一年看病就花去掉了15萬元。好在有醫保和民政救助。全部報銷之后,還有1.5萬元的自付費用。中國太保得知這一情況,立即進行核實,並通過“防貧保”為他報銷了1.2萬元,劉東升最后僅自付了3000元左右。

應該說,防止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或返貧,相比幫助貧困戶一次性脫貧要難得多,工作需要更加細致。為此,中國太保確定了扶防結合、扶防並重的幫扶思路,既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解決現實的、眼前的脫貧難題,又立足更長遠的“脫貧不返貧”目標,其方式就是積極推廣落地“防貧保”,用保險產品來以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而劉東升當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這便是中國太保在“兩鎮”扶貧的創新管道之二:保險產品扶貧

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中國太保共捐贈430萬元,用於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的“防貧保”項目。不僅如此,中國太保還幫助當地建立了“防貧保”預警監控平台。據中國太保產險內蒙古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台建立前需要兩個月左右才能完成理賠流程,平台建立后平均周期隻有20天,而且通過手機即可辦理,使“防貧保”的理賠效率提高了60-70%。

截至目前,察右中旗“防貧保預警監控平台”通過安全讀取旗扶貧辦、醫保局的民政和醫保數據,預警監測到參保農戶的數據是否達到醫療自付金額預警閥值,共篩選預警數據693條,自行申報11條,疑似理賠查勘數據的98%可通過系統自動篩選得出。經過初步核實,符合理賠查勘條件數據582條,預警准確率達到84%,賠付准確率76%,已成功防止444人因病致貧或返貧,支付賠款239.41萬元。

正如銀保監會挂職扶貧干部、察右中旗政府副旗長劉宇所說,通過預警及早發現,可以第一時間將賠款資金支付給臨貧、易貧人員,真正起到在基本醫保、大病統籌、民政救助之后的第四道防線,也是最后防止新發致貧和返貧的“攔水壩”。

截至目前,中國太保的“防貧保”已在全國26個省逾500個區縣開辦,累計提供保險保障7萬億元。

“平台”帶貨打通扶貧產品市場通道

如今網紅帶貨成了時尚,中國太保則將這種方式融進了扶貧當中,成為中國太保扶貧的第三個管道:打通產品到消費的最后“一公裡”。截至2020年9月底,中國太保通過“彩虹平台”主動購買內蒙古農副產品實現幫扶金額逾1600余萬元。

來自“兩鎮”的雜糧禮包、藜麥、胡麻油等農副產品,成為平台暢銷的“網紅”產品。

“平台帶貨至少可以實現三重效果,一是可以幫助推銷扶貧地區的產品,提高貧困戶收入,助力實現穩定增收﹔二是讓員工了解扶貧地區的情況,提升每個職工對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主動性﹔三是平台對上線銷售的產品採用訂單式管理方式,能有效提高了當地貧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因為我們對上平台的產品有一定的質量要求,也可以倒逼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更加關注市場。”中國太保相關負責人說。

不僅如此,中國太保還不滿足僅在自己系統平台幫助銷售,他們創新式地向更廣的社會市場推進。今年5月,中國太保在白音察干鎮的挂職扶貧干部與當地主播開展了一場扶貧產品帶貨直播,吸引1.5萬余人觀看,實現銷售額1.2萬余元。

在察右中旗莧草藜麥產業協會,記者看到協會向中國太保贈送錦旗的一幕。協會會長閆鄭偉動情地說:“我們真心感謝中國太保為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做出貢獻。他們向貧困戶種植藜麥提供種植、植保技術,並通過‘彩虹平台’推廣銷售,這從根本上提高了貧困戶收入。”

據了解,2020年察右中旗已經發展種植藜麥約7萬余畝,成為國內較大的藜麥種植加工產業基地。而中國太保的幫扶效果也在當地惠澤著更多的貧困人群。

(責編:實習生、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