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國太保扶貧之路

2350公裡的距離 阻擋不了保險扶貧路上的攻堅人

2020年10月14日16:24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距離上海2350公裡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7、8月份是這裡的最美觀賞時節。矮叢林、野牦牛、放牧人,構成了青海高原上流動的風景線,游人如織,流連忘返。

“靠天吃飯”並不能拔掉當地人民的“窮根”,偏遠的地理位置和高原的自然環境也曾使這裡成了商業保險的“真空地帶”。

然而,再遙遠的距離,也阻擋不了保險扶貧路上的攻堅人。公益林、防貧保、特色農險……在優化保險服務精准扶貧的政策環境下,以浦江之畔的中國太保為典型的金融社會力量,正積極響應國家扶貧開發協作、對口支援等政策,助力長江源頭的青海精准脫貧。

管護公益林貧困戶吃上“生態飯”

從西寧出發,沿著曲折山路開車兩個多小時后,駛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作為青藏高原的東門戶,這裡素有“青藏咽喉”之稱。

絲絲縷縷的黃土氣息和新生草木萌發的清新,混合出一種奇妙的清香,扑鼻而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並不算高的新生叢林,這正是德吉灘的“三江源生態公益林”。“德吉”在藏語裡是幸福的意思,青海省海南州林草局局長何香龍說,2019年底,中國太保啟動“三江源生態公益林”項目,成為金融系統企業首個社會力量參與的三江源生態建設項目。

“三江源生態公益林”項目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和模式的一大創新: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樹種結構,種植千畝高質量、高效益的生態公益林,改善區域風沙危害、水土流失,提升區域環境,全方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目前,該生態林已栽植5萬余株苗木,整地面積1000畝。

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的同時,公益林項目還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脫貧效應,公益林的大部分管護工人都來自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索爾加村的老書記扎西告訴上海証券報記者,今年有4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了公益林的建設工程,每個月收入有四五千元,月月都能結清。這位在村裡當了20多年父母官的基層干部,一談起村容村貌的變化,老百姓收入增加,就開始滔滔不絕。

“如果還有二期、三期工程,我還要參加。”旦增尼瑪是公益林項目建設隊的小組長,也是當地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說:“不但收入有了保障,還能在家門口工作,方便照顧重病的父母,同時還能為家鄉綠化建設做點貢獻。”

未貧先防探路“脫貧不返貧”長效機制

當兩年前得知丈夫得了肝癌后,熊有平的妻子十分心痛,人前說著沒事兒,人后偷偷抹眼淚。“我當時隻有一個念頭,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救他。”

家住海南州共和縣鐵蓋鄉托勒村的熊有平一家,過去一年忙下來能掙2萬元。自得病后的兩年來,熊有平前后治療費花了近24萬元,其中自付醫療費近10萬元。“因病致貧”的問題真真切切地擺在這家人面前。

在接到中國太保產險青海分公司保險專員的電話時,熊有平妻子的第一反應是:“是騙子吧!天上怎麼會掉餡餅?”電話那頭,保險專員告訴她:“通過‘防貧保’大數據監測和情況核實,熊有平一家符合‘防貧保’的救助資質,可以獲得5.3萬元保險賠款。”

“防貧保”是以上年度國家貧困線的1.5倍為基准,以非貧低收入戶和非高標准脫貧戶兩類臨貧、易貧人群為對象,針對因病、因災、因學因素分類設置防貧保障線和救助標准。由地方政府出資為參保對象投保,保險公司根據政府需求制定保險方案,提供理賠服務。

當受助群體因以上三種原因導致家庭收入低於防貧保障線時,保險公司就啟動核查程序,對自付費用或損失超過標准部分分段實施救助。

“防貧保”立足“未貧先防”和“扶防結合”的要求,探索建立起“政保聯辦、群體參保、基金管理、陽光操作”的創新扶貧模式,以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確保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相對穩定,填補了扶貧領域的空白點。

青海省海南州扶貧開發局局長王學軍表示,“防貧保”旨在全面提高“卡外邊緣戶”和“卡內脫貧戶”的防貧水平。截至今年6月末,“防貧保”已覆蓋青海省農牧人口126萬人,超過1000個家庭得到“防貧保”救助。

中國太保創新推出的“防貧保”產品,不僅為保險公司發揮主業優勢,參與社會管理、節約政府開支、促進相對公平、提升服務效能積累了有益經驗,也為國家建立“脫貧不返貧”長效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未來,保費來源方面,我們還將通過企業捐助、對口援助省市的資金支持等方式建立資金池,讓扶貧資金發揮最大效應。”談及后續更為關鍵的擴大保障覆蓋面時,中國太保產險青海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稚林這樣設想。

農險進入“生命禁區” 助牧民守住脫貧希望

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青海自然條件最差、最為偏遠的地區,也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平均海拔4200米,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地區的50%至60%,年均氣溫零下4度,被稱為“生命禁區”。

由於條件惡劣,傳統的農業保險一般很難深入這裡。因為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很難赴現場勘查,無法實現定損。

農牧業是當地主要產業,藏系羊和牦牛是牧民家庭的“命根子”。冬春頻發的雪災,是藏系羊和牦牛最大的天敵,往往一場暴雪,就能讓牧民白忙一年。

聊起4年前的那場雪災,憶起當時的那種無助感,榮哇至今仍記憶猶新。他家的藏系羊在一夜之間挨餓受凍死了一半。雖然有政府救助,但仍無法彌補損失。

如今,4年前的那一幕不會再出現了,因為有了一種針對高寒地區的特殊保險——中國太保首創的“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

2016年,中國太保產險青海分公司會同安信農保組建專業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八上果洛,通過走訪調研和分析,經過20余次論証,推出業內首款“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將農業保險首次送到了人煙稀少的果洛州。

中國太保產險青海分公司農險事業部總經理王勝柱說,氣象指數保險以保險期限內累計降雪量差為依據實現理賠,若累計降雪量大於約定保險降雪量,保險公司就給予賠付,不論牲畜是否死亡。

以果洛州為例,根據氣象統計,果洛州50年平均降雪量為57毫米,保險約定降雪量為35毫米。在保險期限內,若累計降雪量大於35毫米保險公司就給予理賠。

牧民們的心終於定了下來。“這兩年通過投保氣象指數保險,我再也不用擔心遭遇災年了。”去年,榮哇家的80多頭牦牛雖然毫發無損,但因為參保了氣象指數保險,仍拿到了2000多元的賠償。

“氣象指數保險隻需根據氣象部門發布的數據,就可以進行賠付,速度更快,而且具有普惠性,非常適合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青珍鄉鄉長俄昂說,有些保險隻有牧民的牛羊死了才賠,而氣象指數保險可以讓牧民在降雪期間用保險公司賠付的錢及時進行生產自救。

據了解,起初該險種保費的95%由上海援青資金支持,牧戶隻需自交5%,建檔立卡貧困戶則免繳保費。現在,農業農村部專項資金也已經加入進來,為牧民的牦牛藏羊順利過冬保駕護航。

3年多來,當地牧民總共從中國太保拿到賠款1124萬元。中國太保產險青海分公司在該項目上累計虧損374萬元。但公司仍不計得失,提升保險覆蓋面,擴大保障范圍,甚至還自發出資購買草料,頂風冒雪、不分晝夜及時送到牧民們手中,幫助牧民守住脫貧的希望。

保險作為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與扶貧理念天然契合。保險企業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的天然屬性,更能發揮杠杆和資金融通功能,放大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激活貧困地區扶貧產業鏈。有了這層天然屬性,保險企業在開展精准扶貧時,既能發揮保障主業優勢,又有業務協同優勢。

跨越2350公裡的保險扶貧一直在路上,不斷出發。

(責編:實習生、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