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育新機開新局”系列訪談二:

乘勢而上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杜燕飛 羅知之 王宇鵬
2020年08月08日12:23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深刻分析“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提出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對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作出全面部署。

圍繞中國經濟“怎麼看”“如何干”,人民網金融特別策劃中國經濟“育新機開新局”系列訪談,以饗讀者。

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還需要哪些工作努力?這與擴大內需有什麼關系?

對此,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等專家,聚焦經濟發展大局。

大家認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兩個循環是一個整體,不可割裂。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也順應了國際期待。對於中國而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可以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於全球而言,中國大循環可帶動國際循環,中國經濟復蘇可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中國擴大開放的持續深入,將使全球共享中國發展機遇。

人民網:如何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劉世錦:雙循環是開放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與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有關,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內在要求。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因為國內和國際循環都以內需為基礎。我國擁有超大型國內統一市場,經濟進入以服務業比重提升並逐步處於主體地位的增長階段,需要提升內需在整體經濟活動中的比重。需要強調的是,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者對外開放的后退,更不是關起門來自給自足。構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反而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也就是更大力度、更有韌性、基於制度規則的開放。隻有這樣,國內大循環才能富有成效。國內大循環搞好了,有利於參與國際循環,提升國際競爭力,國際循環也能更好被帶動,讓全球更好的共享中國發展。

賈康:國內大循環內生於雙循環大框架之下,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注重國內大循環,與當下“擴大內需”的方針緊密相聯,也與中國推進外貿發展、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同時,國內大循環客觀方面的重要支撐,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具有無可比擬的新興市場巨大潛力和成長空間。

國內大循環是內生於雙循環大框架之下的,中國要立足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擴大內需,把高質量發展對接到數字經濟、新基建、新型城鎮化,以及通盤協調與傳統基建發展的關系,多點發力,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

劉元春: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並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應有之意

新發展格局是順應全球化發展新趨勢、新格局、新規律的產物,是對我國外向型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和調整,也是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產物。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國內大循環,我國開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等戰略,取得很好的效果。

過去四十年,我國以國際大循環為主體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過去這種外向型發展戰略的一些弊端也在逐漸顯露,特別是兩頭在外的模式,使我們經濟的效率、質量、結構、安全都面臨一系列挑戰。所以,以高效的國內大循環為基本盤,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質量、安全、效益為一體的高質量發展與開放體系,也是應有之意。

黃群慧: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改變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分工地位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把滿足國內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另一方面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改變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分工地位。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持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內經濟供給質量,挖掘我國消費潛力,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在提高我國國內自我經濟循環量的同時,促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唐建偉:新發展格局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在持續擴大國內需求的同時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完善供給體系,實現供需結構平衡,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閉,就是要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現內需、外需兼容互補,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開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人民網: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劉元春:未來中國開放體系要建立在高效的國內大循環之上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國內大循環的一些堵點、斷點,包括產業、技術、需求、安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挖掘國內超大市場的潛力,提升內部有效需求,形成我國內部大循環的良性動力。

同時,從根本上建立技術和產業安全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特別是技術創新體系,讓我國經濟有內生的不斷升級的動力﹔利用全球化發展的新模式、新格局,讓其成為中國內部大循環的補充,使得中國能夠在全球經濟新的大循環模式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我國要建構的不是簡單的開放體系,而是要尋求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這必須建立在我們高效的國內大循環之上。

黃群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從需求側入手擴大有效投資和促進消費,重點是加快“兩新一重”的投資和積極出台一系列促進消費舉措﹔另一方面從供給端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解決我國經濟循環中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提高經濟供給質量,在更高開放水平上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賈康:在改革開放的方針下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

內外雙循環是一個全面的戰略框架,要客觀全面認識內循環和外循環之間相得益彰的關系,絕不排斥對外循環和對外全面開放。目前,整個中國供需的互動,已附著在全球形成的廣泛聯系的大產業鏈、供應鏈上,要繼續在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下,努力推進雙循環發展模式。我國政策組合中的新措施,其本質還是繼續堅持擴大開放,繼續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貫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

人民網:如何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擴大最終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

劉元春:從中長期著手深挖內需潛力

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政策方向,也進一步需要中長期的工作安排。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在發展中提升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提升中高端質量的服務供給能力,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求﹔同時,從制度上、體制上,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相應的基本保障。

張燕玲:加速“新基建”

我國提出加速“新基建”,“新基建”作為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我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要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同時要注重“新基建”發展與傳統基建升級相結合。此外,各地方政府要對轄下資產負債中固定資產進行風險排查,發現隱患及早補救,解決各行業歷史欠賬,這是高水平、高質量啟動國內大循環的需要。

卞永祖: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要穩步提高居民收入,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部分就業機會,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確保整個經濟體系的健康平穩發展﹔堅持房住不炒,避免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增加居民負擔,擠壓消費空間﹔加大“兩新一重”投資力度,在托底經濟發展的同時,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創造更多需求。

唐建偉:加大全方位改革力度 提升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我國潛在的經濟活力和發展空間非常大。從長遠來看,未來擴大需求增長潛力,需要加大全方位改革力度。在疫情沖擊全球經濟放緩的外部環境中,我們更需要從內部加大力度改革,激活微觀主體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潛能。上半年中央出台的兩份文件:一份是有關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一份是有關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這兩份文件是未來中國深化改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未來,包括土地、人口、資本、技術等領域的改革都要加快推進,中長期可以釋放全要素生產力,提升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育新機開新局”系列訪談

“育新機開新局”系列訪談一:深化改革,釋放中國經濟結構性潛能

(責編:杜燕飛、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