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真金白銀持續加碼 外資看好中國經濟

袁 勇
2020年07月07日09:01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真金白銀持續加碼 外資看好中國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隨著疫情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陰霾中的一大亮點。國際機構紛紛給予積極評價,外商則用一個個投資項目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中國資本市場和資產也受到追捧。種種事實面前,“脫鉤論”“撤資論”等謬論正不攻自破。

國際機構一致看好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對中國經濟前景持樂觀預期已成為國際組織的共識。

世界銀行6月8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或將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預計全球經濟今年收縮5.2%,不過中國經濟將保持增長態勢。世界銀行前景預測局局長阿伊漢·高斯認為,中國經濟的復蘇對於世界經濟的恢復有溢出效應,政策的持續開放和技術的創新將在后疫情時代推動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他預計中國今年將用1%的增速帶動亞太區域經濟增長0.5%。

持有類似看法的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6月24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中國將是唯一在2020年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市場研究機構也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瑞銀認為,中國政府出台的經濟支持政策將逐步發揮更大的效應,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中國經濟將繼續好轉。匯豐環球研究分析稱,中國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承諾為所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都有利於外資增加在華投資。近日,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了2020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八,位居所有發展中國家之首,同時也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前十大目的地中唯一的新興市場國家。

投資項目展現外商信心

外商也普遍對中國經濟持有信心,他們表達信心的方式則是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資。

4月22日,國際石化巨頭埃克森美孚廣東惠州乙烯項目開工,這是美國企業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00億美元。面對疫情和極不穩定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埃克森美孚逆勢而上,大舉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顯示了對中國市場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埃克森美孚是外商在中國加大投資的縮影。僅看5月中旬:5月17日,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和中國海油合作的三期乙烯項目在廣州、北京、荷蘭海牙三地舉行“雲簽約”儀式,總投資達到56億美元﹔5月19日,泰國天絲集團宣布未來三年將對在華業務進行一系列投資,總額達10.6億元,包括在中國設立新的代表處、組建本土團隊、在北京懷柔擴建新的生產基地等﹔同樣在5月19日,霍尼韋爾將其新興市場總部暨創新中心落戶在剛剛從疫情中“復蘇”的武漢,霍尼韋爾中國區總裁張宇峰堅信,“武漢是霍尼韋爾最好的選擇”。

外商“真金白銀”的投資,匯聚成了這樣一組數字:前5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3551.8億元,單看5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686.3億元,同比增長7.5%。

一個個投資項目背后,包含著外商對中國市場穩定其全球業績、抵御疫情沖擊影響的熱切期待。康寧大中華區總裁兼總經理李放表示,康寧公司今年重大的投資項目都在中國,通過領先產品和創新技術,加上中國政府的支持以及客戶協作,康寧有信心讓中國市場成為公司全球業績增長的發動機。

中國資產受追捧

外資看好中國經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大力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和中國資產。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步伐穩健,A股市場和明晟中國指數目前領先於全球其他主要股市,這是非常好的指標,建議全球投資者未來6至12個月增持中國市場的股票。

6月19日收盤后,富時羅素對A股第一階段最后一個批次的納入如期生效,A股在富時羅素指數中的納入因子由17.5%提升至25%。三大國際指數首輪“納A競賽”暫告一段落。

市場人士認為,雖然未來國際指數擴容暫緩,但外資入場步伐不會因此而停止。未來一段時間,A股作為全球少有的高性價比資產,仍是全球投資者重點追逐的領域。4月以來,北向資金已連續實現資金淨流入。除股票市場外,我國債券市場也已被納入彭博巴克萊等主流國際指數。數據顯示,近年來,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資產正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長。

在海外資本市場,一批“中概股”也備受追捧。在美國,疫情期間股價大幅上漲的除了美國科技企業股票之外,也有不少中概股。京東、網易、拼多多、嗶哩嗶哩等中概股漲幅相當可觀。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遠沒有飽和,孕育著許多投資機會,從全球范圍內看,中概股的成長性具有較強的稀缺性。

“脫鉤論”“撤資論”不攻自破

外資積極加碼中國市場,讓一些西方政客炒作的“外資撤離中國”“中美經濟脫鉤”等謬論不攻自破。

6月21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全球咨詢公司榮鼎咨詢的最新報告顯示,過去18個月,外企對中企的並購交易達到10年來前所未見的規模,這與美國政客在疫情期間宣稱的“脫鉤論”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奧邁企業咨詢公司總經理裡姆認為,從商業角度來看,企業在疫情過后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十分重要,“中國市場仍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整體供應鏈解決方案,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像中國一樣提供幾乎所有原料來源……中國的勞動力成熟度和人才儲備也非常有競爭力”。

德國媒體一篇名為《疫情過后,中國還會是世界工廠嗎?》的報道稱,未來,外企依然會普遍選擇留在中國,因為它們無法舍棄中國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此外,其他國家在技術工人、基礎設施和原材料等方面無法像中國一樣滿足企業的需求。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莫裡斯·科恩直言:“我不認為中國作為制造業主要供應商的地位會改變。也許某些行業會有變化,但總體來說,不會出現結構性改變。”

針對一些“日企撤出中國”的市場猜測,5月22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稱,日企不會輕易或難以離開中國。報道認為,中日兩國企業在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降低成本上是共存共榮的互補關系。對日企而言,中國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和豐富的技術工人,難以被其他市場取代。

(責編:羅知之、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