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金融開放推動險企轉型升級

記者 羅葛妹
2020年06月01日09:49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中國進入“兩會時間”,金融對外開放或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之一。作為金融行業的壓艙石,保險行業的情況也頗受關注。

  2020年被稱作“外資元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准入條件,銀行、保險、証券、基金、期貨迎來全面開放。外資的入局,既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也為本土金融機構帶來了更多挑戰。那麼,實現“持股自由”后,外資機構對保險行業的沖擊幾何?

  保險學者、人保財險原副總裁王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我國加入WTO率先開放的領域,保險業開放力度逐漸加大。但事實証明,在保險對外開放將近20年的時間裡,外資險企對我國保險業的沖擊和影響,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外資險企市場份額不到8%。

  王和分析稱,外資險企發展不理想的背后,除了有水土不服和當時不太規范的中國保險市場因素外,也跟我國對外開放時對其設定了一定的門檻有關。

  在王和看來,此次金融開放是保險業的第二次開放,也是更全面、更深入的開放。放寬對外資的准入門檻和業務限制,也意味著保險市場的准入條件基本上已經一樣,明顯更利於外資進入。而且此次開放,中國保險市場也將進入相對規范發展的時期,這為外資保險公司優勢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外部可能。

  王和補充表示,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以后就一定會成功。

  一是其仍將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比如理解市場,人才本土化,與當地政府、監管機構、市場和行業溝通等問題。

  二是保險,尤其是壽險,是一個長期的合約關系,因此本土公司更有優勢。“這也很容易理解,消費者如果購買養老保險等長期保障產品,會更傾向買本土公司的保險,因為他會考慮20年后,這家保險公司還是否在”。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包括金融保險領域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基於自身需要的開放。保險的這次開放是2.0升級版的開放,是在中國保險業逐步走向成熟背景下的開放。

  王和認為,對外資險企來講,這一次開放應該說是一個全新的、更好的機會,如何把握好,需要在認真總結和反思基礎上再出發。對於中資險企來講,這次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更加直接、更加真刀真槍的挑戰和壓力,中資險企也需做好充分准備。同樣,這對中資險企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和更多更高水平的市場參與主體同場競技。“我相信,隻要能正面引導好中外資險企,此次開放最終將推動中國保險業的轉型升級,這也是我們開放的目的所在”。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博導王國軍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保險業近20年的開放來看,外資險企並不會給國內保險機構造成較大沖擊和影響。他認為,此次開放雖對准入門檻和業務限制放寬了,但預計不會有更多新外資機構進來,而是會出現更多合資公司變成外資獨資公司,或是外資股權將更多會佔到80%。

  正如此前中國大地保險總裁陳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專訪時所說,“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在涌入,新科技層出不窮,這比加入世貿組織外資給我們的壓力大多了。有效面對外部競爭力的方式隻有一條——創新、轉型,打造核心競爭力,否則隻能坐等被淘汰。”

  平安人壽有關負責人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公司歡迎保險業進一步開放。“在市場競爭主體擴容的背景下,我們也會繼續夯實自己的競爭優勢”。

(責編:杜燕飛、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