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金台圓桌》系列報道

“兩會”聚焦:發展養老金融  開拓“老有所養”新空間

記者李彤 王宇鵬
2020年05月27日11:02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兩會”聚焦:發展養老金融  開拓“老有所養”新空間

百歲人生,你准備好了嗎?當生命更長了,如何保障質量不降?80后談養老,太早了嗎?

每年兩會,養老都是社會關心的話題,養老金怎麼發、配套設施怎麼建、醫養結合怎麼做……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金台圓桌》欄目邀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做客演播間,視頻連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共同探討“養老金融”話題。

專家表示,當今社會對“老”的認知正發生改變,深刻影響著養老理念和社會治理。在養老金、養老服務和養老產業等維度,金融發揮著重要作用,養老同樣也給金融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現狀:從“老齡化”到“高齡化”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口高齡化也相伴而來。有觀點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的預期壽命每10年會增加2-3歲,“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夢想。

人類壽命的增長,也在加速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世界約9%的人口超過65歲,而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6%。2019年80歲以上的人口約1.43億,到2050年預計4.26億。

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到2018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億人,佔總人口的17.9%。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

根據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周邊國家,韓國正在邁入“超高齡”社會,日本提出打造“永不退休社會”。

“有些人70歲了,但身體硬朗,對新事物接受很快,不能說他已經老了。社會對‘老’的認知在改變,影響著養老理念和社會治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做客《金台圓桌》時表示,衡量“老”的標准正在變化,不再以年齡作為唯一維度。

與此同時,賈康表示,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依靠代際關系。但當老人生病時,子女在平衡人的社會屬性和家庭屬性時,“父母在不遠游”“養兒防老”的理念就與現實脫節了。

老話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目前,在生活中60歲照顧90歲的現象並不少見,一人生病全家上陣,“熬著”還照顧的不專業,養老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需求。大家也在思考,當不能居家養老時,如何發揮社區和專業養老機構的作用。

而最先遇到的問題是,錢從何來、供給夠嗎?

解決路徑:養老金三個“支柱”需要平衡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全國近3億人領取養老金,必須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表示,公共養老金是把全社會人的代際融合到一起,年輕人繳費,給現在的老人去用。

“改革開放初期,年輕人多,老人少,繳費的人多、領錢的人少﹔隨著老齡化水平提高,目前對社保體系資金做出貢獻的人數正在快速減少。繳費的人少,領的人多,這個缺口慢慢增大。”王忠民說。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養老金體系框架包括公共養老金(第一支柱)、職業養老金(第二支柱)及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表示,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屬於政府兜底,採取現收現付模式﹔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由政府給予稅收優惠,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由政府給予稅收優惠,個人自願參加。

“目前中國的養老金體系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第一支柱承擔了過多職能,三個支柱之間存在不平衡。”董克用說。

賈康建議,提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這是制度建設和配套改革要把握的一個方向。”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証監會原副主席姜洋也表示,養老金第三支柱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建議,抓緊研究出台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提升制度覆蓋面,優化制度建設,建立市場化的投資運營體系。

高質量養老:養老服務和產業配套同樣重要

除養老金外,養老服務的可得性和養老產業的支撐,也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目前,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隨著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鎮化和人口流動,越來越多家庭面臨照料者缺失的問題。

董克用說,“老人出現失能、失智現象后,無法在家庭照顧自己,子女也無法保障時時伴隨,要建設去社區或機構養老的環境。如果是一對一照顧,還要加強對護理行業人員群體的培養,這也需要時間。”

全國政協委員、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表示,長期護理保險是解決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護理難題的重要方式。他建議盡快建立統一的社會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緩解養老難、養老貴問題。

“建議在社會保障框架下,制定獨立的社會性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渠道。綜合挖掘各級財政補貼、單位繳費、個人繳費、社會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資助等多元化籌資渠道。”李曉鵬建議,鼓勵保險公司經辦社會性長期護理保險業務,逐步建立多層次護理保險體系。

金融在服務養老的同時,養老也為金融展業帶來空間。記者梳理發現,不少金融機構密集布局養老金融業務。例如,中信銀行提出“有溫度的養老金融服務”,開啟針對老年客戶的專屬金融服務﹔建設銀行構建養老金融生態圈﹔泰康保險探索金融保險與醫養結合。

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消費回升”提及“發展養老服務”。董克用認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養老需求不再局限於物質生活不足時的被動養老,正逐漸向豐富老年生活的主動“享老”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在《金台圓桌》上表示,從物質到精神,如何滿足高質量、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是擺在面前的一道待解課題。

“養老服務能間接帶動建筑建材、養老康復輔具、智能設施設備、餐飲、娛樂、醫療保健、老年金融等產業發展。對於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積極意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對人民網記者說。

賈康認為,養老產業要滿足多元化需求,既有中高端養老機構,也要有適合低收入群體,由政府托底、給予金融政策支持的養老機構。比如政府對於建養老院、護理院的土地進行稅收優惠。

“隻靠托底養老機構是不夠的,要動員市場主體提供多元化供給。” 馮俏彬說,特別是對80后,他們是社會中堅力量,正面臨父母養老問題,同時也要為自己的養老做准備,借助養老金融發揮作用。

對於養老服務和養老產業的前景,董克用說,“50、60年代的人,是改革開放受益的一代,比他們父母在思想和經濟能力上,更能接受養老服務的花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在面對養老時認知也在改變。”

(責編:李彤、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