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優化信貸結構

再貸款,“貸”動企業加速跑

本報記者  葛孟超  王  觀
2020年04月27日06: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 制圖:汪哲平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准、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從1月央行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到2月新增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再到新增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再貸款成為疫情防控期間宏觀政策“工具箱”中被反復使用的“工具”。再貸款的效果如何?為何會受到“重用”?下一步有哪些發力方向?記者進行了採訪。

  再貸款是央行對銀行發放的貸款,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筆貸款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擴大產能的能力和信心,我們一定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供應不‘掉鏈’!”重慶市龍泉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蔣永江說。受益於專項再貸款政策,重慶農商行第一時間向企業發放了1700萬元貸款,貼息后實際融資成本不到1.5%。

  受疫情影響,春節賣糧的款項無法收回,購買化肥又需要不少資金,這讓浙江台州的種糧大戶周振華愁眉不展。了解情況后,臨海農商銀行依托央行支農再貸款額度,一天內就向周振華發放了100萬元貸款。

  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再貸款政策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一般所說的貸款,指的是銀行向企業或個人發放的貸款。再貸款則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商業銀行從央行借款后,再將其借給需要資金的企業。”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說。

  唐建偉分析,央行通過調整再貸款利率,可以影響商業銀行從央行獲得可貸資金的成本和額度,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水平。比如當央行要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時,可以降低再貸款利率,減少銀行從央行獲得貸款的成本,鼓勵銀行向央行借款,進而增加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引導市場利率水平下行。

  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是支持保供資金,央行向相關全國性銀行和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地方法人銀行發放專項再貸款,支持其向名單內企業提供優惠貸款。

  2月份央行還新增了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再貼現是金融機構將未到期票據轉讓給央行,獲得資金。廣義上再貼現屬於再貸款的一種,都可以增加金融機構的基礎貨幣。”新時代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說,再貸款再貼現是再貸款和再貼現這兩種貨幣政策手段的組合,本質上都屬於再貸款。

  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著眼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資金支持,覆蓋面更廣,參與的金融機構也更多。

  這些再貸款效果如何?

  從“量”上看,受益企業覆蓋廣。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已經支持了6158戶企業,大多數都是生產醫療物資等的重點保供企業﹔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累計幫助了超過42萬戶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預計支持企業總數將超過50萬戶。

  從“價”上看,貸款利率很優惠。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在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下,相關銀行發放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2.51%,財政貼息后,企業的實際利率為1.26%﹔運用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地方法人銀行發放的涉農貸款和普惠小微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在4.4%左右。

  唐建偉認為,整體來看,這些再貸款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銀行及時發放到企業手中,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貸款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有助於優化信貸結構

  疫情防控期間,再貸款工具為何會受到“重用”?

  目前,我國的融資結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大部分企業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對銀行來說,在投放貸款時會受到一些因素制約,比如獲得低成本可貸資金難易度、貸款對象信用風險狀況等。再貸款政策有效地幫助銀行解決了這些“煩惱”,讓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能獲得更便捷的信貸支持。

  ——再貸款能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疫情防控期間,市場對於流動性的需求比較強烈。“再貸款是一種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央行通過向銀行提供再貸款,增加基礎貨幣規模,為銀行注入流動性。銀行拿到來自央行的貸款,再向企業投放貸款,通過這種方式央行成功地將流動性注入實體經濟中。”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再貸款有助於優化信貸結構。

  “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再貸款的優勢在於具有結構性特點,可以定向增加金融機構的資金。”潘向東分析,在我國,往往是大型金融機構流動性充足,中小金融機構流動性相對緊張。此次疫情對中小企業的沖擊較大,中小銀行也更易受到影響。運用再貸款工具尤其是定向增加面向中小銀行的再貸款,可以緩解中小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促使其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

  具體操作中,央行在新增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的同時,下調了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至2.5%,這意味著隻要銀行願意向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等領域貸款,就可以獲得充足的低成本資金,從而增強了銀行向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投放貸款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央行引導銀行主動優化了信貸結構。

  “近年來,定向降准、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措施經常被央行使用,是‘工具箱’裡的常用‘工具’。”溫彬說,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往往在總量工具的基礎上附加特定要求,從而在調控過程中實現央行的結構引導意圖。要繼續合理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嚴格把控資金流向,防止“跑冒滴漏”

  再貸款如此重要,應當嚴格把控資金流向,防止“跑冒滴漏”。

  目前來看,以專項再貸款為例,財政部、央行等部門第一時間發布文件明確,各級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要嚴格按照程序和篩選標准報送企業名單和融資需求。

  各部門協同發力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改委、工信部跟蹤監督重點保障企業生產的醫用物資、生活必需品流向,確保物資用於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和領域﹔央行建立電子台賬,跟蹤監督再貸款資金使用情況,重點審核企業范圍、貸款額度的合理性﹔財政部門加強對中央財政貼息資金安排的監管、監督﹔審計部門加強對重點保障企業貼息貸款的審計監督,促進資金使用的公開、公平、公正。

  業內專家認為,再貸款往往既享受優惠利率,又有財政貼息,存在套利機會。各部門應嚴格把好關,管好用好這筆“救急”錢。金融機構應做好貸后管理。

  目前,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政策處於收官階段,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順利發放。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增加面向中小銀行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市場對此充滿期待。

  記者從央行了解到,預計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將支持超過200萬戶企業,目前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一共是3000萬戶左右,因此這1萬億元可以覆蓋全國7%—10%的中小微企業,幫助其渡過難關。

  潘向東分析,新增的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可以繼續引導信貸資金更多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對新增的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央行會要求中小銀行以優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沒有規定利率上限。

  為何對利率沒有具體設限?“每家金融機構的信貸需求、業務風險、流動性情況不同,因此央行沒有統一規定利率,但可以通過獎勵性考核,引導中小銀行降低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潘向東說。

  值得關注的是,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對應的優惠利率貸款期限通常都是一年,這些優惠貸款在明年還將對企業發揮支持作用。

  “前面有一個3000億元,后面有一個5000億元,這次1萬億元,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幫助點多面廣、市場融資成本較高的中小微企業獲得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支持。”劉國強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7日 18 版)

(責編:張文婷、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