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外資開啟“持股自由”   本土公募危中求機

◎ 記者 蔣金麗
2020年03月30日09:58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有人把2020年稱作“外資元年”。因為這一年,基金公司、証券公司和期貨公司都將放開外資股比限制。隨著一季度進入尾聲,金融開放的閘口漸行漸近。

  4月1日起,基金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將取消。這意味著走過22載風雲變化的中國公募,即將迎來外資控股甚至是外資獨資公募。

  站在這一歷史節點,業界探討的問題有很多。比如,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會給中國公募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本土公募如何應對來自外資公募的挑戰?在疫情全球擴散的情況下,外資進入的步伐是否會受到影響?

  謀求獨資牌照已久

  外資與中國公募的淵源始於2002年。那一年,首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國聯安獲准籌建,而后這一隊伍不斷壯大。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8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4家。

  在中國加快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外資持股境內公募的比例上限,經歷了“49%→51%→100%”的變化。其中,有兩個重要時點:一是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宣布,國內基金公司控股權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三年之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二是2019年10月11日,証監會進一步明確,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瞄准全資公募牌照的外資機構不在少數。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少杰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對於中國的基金市場一直抱有期待,並且很有信心獲取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的牌照。”

  據悉,富達國際公募基金的籌備工作從2019年年初就已經啟動。富達對於中國擴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決心和力度很有信心,“我們積極布局,長遠投資。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會繼續擴充中國的團隊,招聘最好的人才,為更深入地參與中國市場做最充分的准備。”李少杰表示。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早已開始儲備本土公募人才。2019年4月17日,貝萊德宣布任命湯曉東為中國區主管,負責管理發展和執行貝萊德在中國的長期業務戰略,湯曉東此前曾擔任華夏基金總經理。

  此外,先鋒領航和瑞銀資管的中國區高管都曾公開表示,未來希望獲得全持股的公募牌照。

  “鯰魚效應”的AB面

  外資力量進一步崛起,會給中國公募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影響就像硬幣的兩面。”看懂研究院研究員徐乾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大部分外資基金公司經歷了長期國際資本市場周期波動的考驗,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治理體系,更加堅定的投資理念和卓越的風險控制能力,會給中國投資者帶來更多差異化選擇和更多元的服務。

  另一方面,會對本土基金公司造成一定的沖擊和競爭壓力。不過,徐乾山認為,自2002年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成立到現在已經有18年,中國基金公司已經預見並逐漸適應外資機構競爭,且國內基金公司有自身的本土化競爭優勢。“隨著外資進入,基金行業會迎來一個多元化良性競爭的局面,助力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

  “整體來看,外商獨資公募會給本土公募帶來一定的挑戰,但短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本土公募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徐乾山也認為,對於外資公募來說,管理經驗和投資理念本土化具有一定的挑戰,需要逐步加強對中國資本市場和產品的把握能力。“外資對中國公募基金監管標准的精准把握和與監管部門的溝通能力短板明顯,在基金銷售渠道布局方面,短期內也很難與本土公募競爭”。

  “外資公募帶給本土公募最大的沖擊或是人才流失。”一家大型公募的市場部總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基金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人才。外資的投研體系發展這麼多年,已經非常完善,且外資進入中國多年,不太可能出現投資“水土不服”的情況。真正的挑戰是對客戶的理解以及銷售渠道短板。因此,未來外資公募可能會從本土公募“挖角”銷售人才。

  疫情之下腳步或放緩

  “鯰魚效應”在所難免,本土公募如何直面挑戰,增強自身實力?

  徐乾山認為,可以從五方面入手:一是拓展全球視野,錘煉海外市場的研究分析能力,增強跨境資產配置能力﹔二是堅定執行並優化自身的投研理念,改造投研流程和細節,提升投研能力﹔三是借鑒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經驗和技術,增強風險意識,完善風控機制,提升風控能力﹔四是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打造全面的產品線和適應中國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五是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推進投顧服務能力建設,創造性提升基金銷售能力。

  “完善公司激勵機制也很重要。”上述市場部總監提到,單靠薪水激勵很難留住核心人才,可以看到近年來,不少基金公司都在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目的就是維持穩定的團隊。

  另外,讓外界關注的是,在疫情全球擴散的情況下,外資申請公募牌照的步伐是否會放緩?

  《國際金融報》記者向部分有意申請公募牌照的外資機構詢問籌備進展,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復。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此前接觸過一些提交了公募牌照申請的外資機構,了解到他們的行動非常謹慎。“據我所知,此前至少有七八家外資提交了獨資公募牌照的申請。但此次疫情發生以后,美國和英國的一些資產管理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腳步就暫緩了”。

(責編:王仁宏、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