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全球經濟重演“1929年大蕭條”?

◎ 記者 張者昂
2020年03月30日09:54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雖然近期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但斷定全球已經進入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不過,今年全球性的衰退仍不可避免,為此,積極防控疫情是根本,還要佐以強有力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提升經濟韌性,減少企業傷害。

  

  在過去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全球多國股市頻繁熔斷,經濟活動受疫情影響停滯不前,法國經濟部長甚至直言,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隻有1929年大蕭條可相提並論。

  而在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看來,本次疫情導致的金融市場動蕩更像是一場“自然災害”,而非經濟蕭條。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也在3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近期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股市已經平均下降30%左右,但目前斷定全球已經進入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3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指出,雖然今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嚴重衰退,但在2021年會迎來復蘇。

  全球經濟已現衰退

  雖然近期市場利好不斷,3月23日,美聯儲拋出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穩定經濟﹔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參議院又全票通過了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在近期拿出了各項巨額的經濟救助計劃,但這依舊沒有扭轉市場的頹勢。

  當地時間3月24日,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觸及實體經濟,並且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對價值鏈產生持續影響,這樣的情況隻有1929年經濟大蕭條可與之相提並論。

  但伯南克認為,這次危機與大蕭條截然不同。他於當地時間3月25日表示,“上世紀的大蕭條緣於貨幣和金融方面的沖擊,而這次更像自然災害”。現在與當時唯一相同的可能隻有市場的恐懼情緒和不穩定,而當下的金融體系顯然是比當時更加健康的。

  雖說認定經濟危機為時尚早,但全球經濟出現衰退或已成為事實。日前,多家組織機構下調了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經合組織(OECD)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2.9%下調至2.4%﹔國際金融協會在3月23日發布的報告中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負增長1.5%,這也是該機構本月第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穆迪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團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至少到第二季度,全球經濟都將急劇收縮”。由於新冠病毒的威脅,經濟活動將受到限制,人們信心下降、預期收入降低、商業投資降低、就業出現緊縮、經濟出現衰退、消費者的支出也將同步下降,對GDP增長會造成永久性的打擊。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偉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由於美國、歐盟、日本今年大概率會出現衰退,因此全球經濟在今年極有可能出現衰退。

  中國機會

  作為全球經濟的參與者之一,中國必然會在這一“經濟亂世”中共擔風險。

  中誠信國際宏觀金融研究部分析師李路易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中國需要高度關注四個方面的不確定性:“首先,輸入型病例給國內疫情管控、復工復產帶來的挑戰﹔其次,疫情的蔓延對國外金融市場沖擊顯著,進而有可能傳導至國內金融市場﹔再次,全球央行量化寬鬆給國內貨幣政策穩增長、防風險帶來制約﹔最后,疫情持續背景下的全球經濟疲弱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外部需求以及產業鏈沖擊”。

  此外,從制造業方面來看,馬偉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外貿產業的需求密切相關,歐美的衰退會導致外部需求出現大幅萎縮、中國產能嚴重過剩。“衰退所帶來的恐慌以及踩踏效應,肯定會波及中國資本市場”。

  但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欒群認為,從根本上來看,“疫情的影響主要是生產的臨時受挫或延遲,中國制造的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也表示,“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不會出現顯著的斷裂,國際分工不會出現嚴重的倒退,中國仍然會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

  中國金融市場受到的波動影響也並不激烈,央行副行長陳雨露3月22日表示,從實際情況來看,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發生后,中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高度穩定性,波動幅度很小。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運行平穩正常,市場預期穩定正常,宏觀政策的空間和儲備充足。

  與此同時,疫情還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機會。中誠信國際國際業務部分析師王家璐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美聯儲帶動的降息潮或對新興市場帶來利好,且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的政策性利率都處於歷史低位。而利率下行旨在為其貨幣政策打開空間,緩解貨幣貶值的壓力。因此,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資金就會加速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從國內來看,由於疫情防控得力,經濟政策空間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從而凸顯出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相對優勢,外部貨幣寬鬆也有助於緩解海外流動性風險向國內傳導。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配置價值將進一步凸顯,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有望增加。

  防控疫情是根本

  面對經濟衰退,積極防控疫情是根本。伯南克認為,控制疫情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這樣政策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不先應對公共衛生方面的問題,不先解決病毒和感染的問題,任何政策都不會有效果”。

  政府還需要認識到盲目使用各項救市政策並非良方。3月23日晚間,美聯儲宣布了史上最激進的貨幣寬鬆措施之一,無限量化寬鬆。單是上周,美聯儲就購買了375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2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証券。

  對此,華創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美聯儲救市要學會因時而異,一味把2008年的藥方都用一遍,這不是救市,而是賭博。”

  富達國際全球宏觀經濟及投資策略分析總監Anna Stupnytskau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美聯儲的行動給處於壓力之下的市場和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這些努力還需要更大程度、更及時的貨幣政策配合,最終才能有效地遏制經濟下滑,並有效地幫助經濟復蘇”。

  此外,牛播坤還提出了一條新的路徑,即通過中美之間政策的協調,穩定消費和產出,從而達到穩定全球經濟的目的。

  而從地方經濟來看,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分析認為,各地方政府可以先聚焦城市經濟症結,洞悉疫情對當地經濟的根本影響,從需求、復工復產、流動性危機、機能復蘇以及投資五大方面來分析當地經濟所遇到的困難。然后再對症下藥,中短期可以從供給、需求、流轉三個方面快速救急止損,恢復經濟的正常運轉。長期而言,則應從資源配置、能力建設、科技賦能與基建升級等方面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整體經濟的韌性。

  另一方面,企業也是本次全球經濟風暴中的一個承傷主體,如何減少企業遭受的傷害並走出陰霾對於穩定經濟也十分重要。

  安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CCaSS)主管合伙人唐嘉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到,首先,由於疫情的傳播,企業需要重視企業自身員工與利益相關方的健康與安全風險﹔其次,疫情之下,供應鏈承壓,企業需要及時做到對風險的研判、加強供應鏈上下游的溝通、逐步有序復工復產以及客觀面對合同履約的問題﹔再次,上市公司還需要在疫情期間遵循証券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的要求,積極做好“抗疫履責”信息披露的工作﹔最后,通過此次疫情,企業還需要學會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社會風險管理機制,包括通過制定平時管理守則、疫中設立臨時機構開展應急管理、危機后快速修復。

  麥肯錫也認為,危機之下,企業往往會存在五大問題,包括將理論知識當作內化現實、員工安全至上但缺乏制度保障、樂觀相信需求回顧、企業內部缺少溝通和共識以及忽視長期性的影響。因此,要解決上述企業存在的問題,企業需要從保護員工安全、穩定供應鏈、保持客戶聯系、進行財務壓力測試以及整合指揮中心五大方面來進行應對。

(責編:王仁宏、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