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投資者的困惑:何時才能拿回投資款

“先鋒系”巨額兌付危機何時解?
從2019年7月4日到2020年3月15日,256天,絕大部分的網信理財投資者仍在絕望中等待“黎明”。投資款項仍然杳無音訊,網信理財立案未果,他們四處尋求幫助。
自《國際金融報》3月3日起發布金融維權3·15全民征集令以來,爆料郵箱內收到數百封關於網信理財及網信集團關聯網貸平台工場微金的投訴郵件。
1“走投無路”的投資人
爆料的投資者中,投資金額少則幾萬元,多則百萬級別。
其中,一位孟女士在郵件中寫到,“我於2017年,在理財師張祥的介紹下認識網信,並在他的宣傳及指導下先后購買了多筆尊享產品。自2019年7月4日暴雷后,平台發行的所有產品全部逾期再無還款。”
在記者接聽的投訴電話中,一位來自浙江的張先生對記者表示,自2015年起,其就開始在網信理財投資,並在最近的一筆投資中,將老家拆遷所得的款項全部投進了網信理財的項目,總金額高達420余萬元。目前,他隻零星收回了幾百元的投資款。
而在網信的投資者交流群中,3月12日,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還有投資者稱戴著口罩再次去了朝陽公安分局經偵支隊遞送材料。
多位網信理財投資者表示,他們還去過北京市經偵總隊,但也未能得到具體答復。從記者獲得的一份投資者與北京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處電話溝通的錄音中,北京市經偵總隊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經有很多網信投資者反饋了相關情況,他們已經知悉,會向上繼續反饋,不過具體還是需要朝陽公安分局經偵支隊答復。
在多位網信理財投資者的表述中,他們提到,多人、多次向屬於公安系統的北京市朝陽區經偵大隊報案,得到的答復是“不接受報案”。
近幾日,記者多次撥打朝陽公安分局經偵支隊電話欲詢問網信理財平台相關情況,但遺憾的是均未能接通。
“我們也去過金融糾紛調解機構,金融糾紛調解完全是一個民事組織,且對方明確講,公安機關是獨立辦案,和民事調解毫無關系。”網信投資者在郵件中寫到。
等待了半年多的網信理財投資者們至今未能等到一個說法,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希望盡快針對網信理財進行立案,以便推進下一步的還款。
2立案與否的困惑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投資者想立案,怎麼辦?
對此,華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律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投資者提交了涉嫌犯罪証據的情況下還是應該盡快立案,如果証據沒問題的話可以向上級公安機關反映,督促案件的辦理。不過,他也指出,這類案子的立案,一般都是需要一些時間的,隻能不斷反映。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強調,逾期和立案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對此,蘇筱芮有兩個建議:一是從立案角度,與經偵保持密切溝通,成立有組織的投委會負責搜集証據,引進律師資源,認真調查目前線索是否構成立案標准﹔二是從催收角度,據了解,網信目前是已經成立了催收管理工作組,建議投資者與之及時溝通,有專業條件能力的,可向工作組提供參與協助。
事實上,投資者們想要的立案訴求,可能在現有網貸行情下也未必就是一個“最優解”。
“早期的網貸平台立案,大多數是由於實控人故意跑路、假標、自融等顯著違法犯罪的行為構成。”蘇筱芮指出,隨著互金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化,一些“真標”平台逐漸也邁向困境,對於此類平台,個人建議是以“催回效率”最大化為原則。也就是說,什麼樣的方法能夠獲取更多的回款,就優先採取這樣的方法。
在蘇筱芮看來,立案與否,實際上牽涉到一個“貸后效率”的問題。在網貸暴雷潮初期,我們能夠看到有一些立案平台經過有關部門雷厲風行的催收,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採取了相當嚴厲的措施追贓挽損、打擊老賴。然而,伴隨著互金風險化解工作進入收官階段,陳案尚未完結,新案亟待解決,此時的立案帶來的貸后效率,未必能有平台自行催收帶來的效率更高。
3無力的平台“堅守者”
一方面是投資者急迫等待網信理財的立案,而另一方面是剩余網信員工的苦苦支撐。
2019年9月底,整個網信集團有員工100余位。一位仍堅守在網信普惠的員工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網信集團還有40多人在工作崗位,分別負責催收、接待投資人、線下還款對接、資產處置等工作。“部分員工從2月10日就已經上班了。”該員工表示,“其實內部員工也挺慘的,很多人都是投資人。”
綜合多位前員工的口述,先鋒集團自去年5月份起就未正常發放工資,其中,5月和6月沒發工資,7月、8月、9月僅發基本工資。而現在,對於依舊堅守在網信的員工隻發放基本工資。
一位曾供職於網信普惠的員工張新(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他自己在平台投的供應鏈產品也沒兌付,而此前針對員工發布的私募基金項目——東方紅基金,並未顯示在平台上,目前兌付也沒進展。
張新對記者回憶道,去年7月到8月那段時間,網信普惠兌付情況惡化挺快。網信理財的網貸部分分為供應鏈和消費貸,其中消費貸的回款其實比較正常,供應鏈的回款很差。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企業無法還款,當然網信也有不少殼公司。目前,網信的賬面盈利都填進去(回款)了,后面的回款情況主要看催收。
一位曾供職於先鋒集團的員工劉偉(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事實上,現在留守的高管也在等著立案,因為主要責任並不在他們,而是已經“逃到境外”的主要負責業務的盛佳和李鑫。
2019年12月3日晚間,先鋒控股集團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在網信官微刊文《網信平台高管及合作機構核心高管召回通知》。
該《通知》要求網信控股CEO盛佳、COO李鑫等高管回崗主持相關工作﹔要求融資經辦管理機構及財富機構的負責人佳禾集團董事長趙苗苗、真如投資董事長邵潔、盈華財富董事長劉苗苗等務必在7個工作日內回崗配合先鋒集團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對其在任期間管理的相關項目,擔起資產清收、督促兌付還款等相關職責。
公開資料顯示,盛佳上一次公開場合出席活動是在2019年4月,之后再無公開報道。劉偉表示,他在網信暴雷后再無見到過盛佳。而李鑫則在2018年網信五周年慶典講話后再無露面。
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目前盛佳和李鑫均不在境內。
4 苦苦掙扎的網信
2019年10月5日,先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網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官方微信聯合發布一則訃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張振新先生因多臟器衰竭、酒精依賴、急性胰腺炎經搶救無效,於倫敦時間2019年9月18日在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去世,享年48周歲。
當天,網信集團同時發布《先鋒集團成立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牽頭風險化解工作》的公告指出,為持續化解危機,堅持在崗的管理團隊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第一時間成立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並推舉先鋒集團CEO張利群為組長,共同商議后續工作計劃和方案。
據網信投資者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7月4日匯總至北京朝陽區處非辦的數據是,網信線上產品尊享的逾期金額為450億元,網信普惠消費貸和供應鏈共計59億元,線下私募200億元,涉及出借人17萬。
對此,前述網信在職員工陳偉(化名)對記者透露,網信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下稱“工作組”)主要負責人與網信債委會相關負責人之前一直定期公布兌付和清收工作進展情況,已經兌付有數億元。目前,網信集團投資人/出借人人數總量已由17萬余人降至12萬余人,資金總額約700億元。
陳偉也坦言,目前網信集團的催收工作存在不少“難點”。比如,有些關鍵崗位的負責人失聯,政府部門和先鋒、網信等多次發了召回號召,希望他們回到工作各崗位上,但他們沒有給予配合。此前,董事長張振新突然去世,很多他直接管理的業務和資產情況其他人不知悉,調查梳理很困難。
“整個先鋒系資產錯綜復雜,盤子很大,關鍵業務高管未能到崗,資產梳理也會成為難題。”陳偉稱。
除此之外,借款企業和個人逃廢債現象嚴重,很多企業緊急注銷,個人失聯,催收難度加大。由於資金緊張,現有人員的工資、社保、差旅費等無法得到保障,也反過來影響工作進度。
在蘇筱芮看來,宣布良性清退或者是暴雷的網貸平台還可能面臨以下問題:一個是流動性問題,比如某些“自動投標”類、具有鎖定期的項目,由於缺乏新進入的出借人,此類項目不能在約定時間內退出﹔另一個就是底層資產的逾期,宣布良退的網貸平台在貸后管理上難度加大,不乏一些借機逃廢債的惡意借款人,導致逾期率上升。
那麼,除了催收外,工作組在現有資產處置上又有哪些進展?
陳偉表示,目前處置資產也是“困難重重”。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比如作為很多機構法人的張振新已經去世,他一走不少事情無法解決。其次,目前網信大部分資產要不質押要不就是凍結或涉及訴訟等,處置難度大。第三是由於經濟不景氣,能處置的資產折價嚴重,出手困難。
5 256天等一個答案
上海、南京、廣州、深圳和北京……網信投資者的“求救”足跡遍布了大部分一線城市,256天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復。
2019年7月4日,一張疑似網信內部人員曝光的微信截圖流出。截圖內容顯示,網信CEO盛佳表示,“經過集團領導討論,共同決定,網信平台良性退出,會與政府相關部門一起,確保平穩有序,盡最大努力保障投資人利益。”
彼時,網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集團一直在正常經營,全體人員將齊心協力共度難關。”
事實上,早在出現清退傳聞前,就有投資用戶表示平台出現回款提現慢的問題,“平台出了問題,擅自改回款時間,說是T+3,結果還是沒有到賬,申請取消合同被告知無法取消”。
這張截圖帶來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除了網信理財,與之相關的網貸平台工場微金也出現了逾期。
據工場微金投資人的說法,自2019年7月1日起,工場微金的“產融通”產品開始全部逾期,截至7月30日未見有收到回款的出借人。該產品每個標的金額100萬元,逾期總額已達約9000萬元。
2019年8月7日,工場微金公告稱,工場平台在正常運營了7年之后,由於大環境原因,出現了逾期情況。公告指出,鑒於現在大部分員工離職、部分資產端、借款企業跟網信有重合,催收和處置資產時間較長等原因,為提高工作效率,切實保障出借人的利益,實控人已委托網信集團代為統一安排相關工作。
追溯先鋒集團“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前述曾供職於先鋒集團的員工劉偉稱,據他了解,此前先鋒集團賬上根本沒有多少錢了,因為老板拆東牆補西牆,把錢補到其他業務去了。由於實體經濟環境不好,很多企業都還不起錢了,但為了剛兌,老板一直在拿錢補。另一方面,監管政策變了,停止發行新基金,資金“隻出不進”,所以資金鏈出問題了。
如今,網信投資者們還在絕望中等待“黎明”的到來。
蘇筱芮直言,網貸平台清退是大方向,盡早看清行業形勢。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目前市場避險情緒顯著上升。不僅僅是網貸,建議在其他投資領域,投資者也需保持一定的謹慎態度,不盲目加杠杆,備足余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