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產油國“神仙打仗”,中國迎擴儲時機?

記者 趙璐
2020年03月16日09:48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中新社 圖

  專家認為,國際油價低迷正是中國擴大儲備的時機,但同時應當警惕低油價對我國能源自給自足技術進步的影響。“因涉及到國家能源安全,最重要的仍然是提升油氣的開採效率和技術,其次是推動國內油品的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和競爭”。

     

  過去一周,投資者見証了油價比水還便宜、美股觸發熔斷甚至跌入技術性熊市的歷史性時刻,而這一切皆因一周前的石油價格戰引發。在疫情導致避險情緒升溫之際,全球資本市場雪上加霜,沙特與俄羅斯仍然僵持不下。

  專家認為,俄羅斯拒絕減產不僅是出於對原油市場的衡量,似乎也標志其能源政策由蟄伏開始轉向。相比沙特,俄羅斯對低油價更有“抵抗力”。未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俄羅斯與美國之間或引發新一輪市場份額大戰,完成原油市場供需再平衡。而在這場價格戰中,中國也將迎來擴充戰略和商業儲備的時機。

  路透社3月1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沙特將不會參加OPEC+計劃在3月18日舉行的聯合技術委員會會議。該會議旨在討論評估最后一個月的減產情況。由於沒有部長級別官員參與,故該會議沒有決策權。

  目前,暫無新的部長級會議計劃。沙特能源部長曾在3月10日表示,如果協議沒有進展,就沒有必要舉行會議。

  全球市場慘遭洗禮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需求下降的預期引發油價持續下跌。原本3月6日商議延長減產協議的OPEC+會議被市場寄予厚望,不料會議意外“談崩”。

  作為報復性回應,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決定取消對自身產量的所有限制。3月7日,沙特阿美將4月份銷往所有目的地的所有等級原油官方售價(OSP)調降20%,隨后,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家迅速跟進。

  后果可想而知。3月9日全球市場上演“黑色星期一”,中東股市全線暴跌,科威特股市觸發熔斷,沙特股市跌超8%,沙特阿美跌破IPO價格,油價更是開盤暴跌30%,創下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當日晚間,標普500也罕見地觸發了歷史上第二次熔斷,美國三大股指跌幅均在7%以上。

  截至3月12日18時09分,NYMEX原油期貨當周跌幅24.85%,報31.24美元/桶,ICE布油當周跌幅25.71%,報33.80美元/桶,ICE WTI原油當周跌26.43%,報32.21美元/桶,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周跌8.94%,標普500跌7.77%,納斯達克指數跌7.27%。

  歐洲及中東股市方面,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當周跌幅達9.17%,英國富時100指數當周跌14.19%,法國CAC40指數跌15.42%,德國DAX指數跌14.80%,俄羅斯RTS指數跌13.66%,沙特全指跌12.25%,阿聯酋DFM綜指跌10.27%。

  亞太股市方面,截至3月12日收盤,日經225指數當周跌幅達10.55%,韓國綜指跌10.09%,富時新加坡STI指數跌9.68%。而3月11日,原本已進入熊市的澳洲標普200繼續下挫,截至12日收盤,當周跌14.66%。

  相比之下,A股受影響較小。截至3月12日收盤,上証指數當周跌3.66%,深証成指跌5.54%,創業板指跌6.70%。

  俄對低油價更有抵抗力

  那麼,在需求本就疲弱的前提下,俄羅斯為何還會主張“退群”?

  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羅斯認為減產協議沒必要。近年來,在OPEC+為維持油價而減產的同時,美國頁岩油產量卻在猛增,俄羅斯石油公司新聞秘書Mikhail Leontiev指出,協議的真正結果就是OPEC+減產導致的市場空缺會被美國頁岩油迅速佔領。

  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出於政策上的考量。國泰君安期貨原油研究總監王笑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作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之一,俄羅斯近年的能源政策卻不被市場關注,在與OPEC合作減產后,其影響力不斷下降,而在對歐洲天然氣出口、管道建設和使用方面更是遭受了各種阻礙與制裁。

  “與此同時,俄羅斯內部面臨著總統普京對政府架構調整的種種變化,而這諸多因素似乎都是導致在本次OPEC+會議上,俄羅斯最終決定不再與OPEC合作減產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由於2020年有美國大選、英國‘脫歐’、俄羅斯‘修憲’等一系列政治大事,因此,俄羅斯在本次會議上的選擇或許不僅是出於對原油市場的衡量,似乎也標志著俄羅斯能源政策由蟄伏開始轉向。”

  在多家機構看來,俄羅斯也具備拒絕減產的底氣。據摩根大通數據,2019年,俄羅斯維持財政收支平衡所需油價為51美元/桶,而沙特則需92美元/桶,約為俄羅斯的2倍。也就是說,相比沙特和其他石油輸出國,俄羅斯能夠更好地應對低油價。

  從財政角度看,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制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俄羅斯的經濟活力,但也推動了俄羅斯政府自2015年油價暴跌以來的緊縮性財政政策,削減支出,增加政府收入。

  2018年,俄羅斯聯邦預算首次實現7年來的財政盈余。在過去幾年裡,俄羅斯除油氣外財政收入也有了較為明顯的增加,而且大部分國內收入來自於增值稅,這表明增長是內生性的,而且經濟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好轉。

  相比之下,沙特對石油的依賴度要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沙特在2015年財政預算由盈轉虧后目前仍未扭轉局面。當前該國仍有數百個項目被暫停,政府對承包商仍有數百億美元欠款未付,對當地企業構成影響。

  據阿布扎比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onica Malik預測,“今年沙特可能會面臨60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需求,若石油保持在當前水平且政府維持支出,赤字可能會翻一番,達到1000億美元。”

  或引發新一輪份額大戰

  回顧2014年,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為打垮美國頁岩油公司大肆增產,但結局是美國頁岩油企業靠借債活了下來,OPEC不得不拉攏俄羅斯減產,整個價格戰歷時2年有余。那麼這一次暴跌又會持續多久?后續將如何收場?

  廣發期貨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荊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比2014年,此次石油“價格戰”打2年的可能性很低。“原因在於,目前油價已經處於偏低區間,對產油國財政的損害是立竿見影的,進一步下降空間不大。此外,頁岩油企業現金流緊張,進一步舉債會受到束縛,投資者態度也不及以往積極”。

  “雖然美國也不希望油價異常波動,但其主動調節供應的可能性較低。而沙特和俄羅斯的最終結局仍然是重回談判桌。”

  但在王笑看來,未來OPEC、俄羅斯與美國之間或許會發生新一輪市場份額大戰。

  他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下一次時間窗口打開之前(3月底,OPEC+本次減產將會完全結束),市場都不會再有一個非常官方的聲明或行動去對未來產量進行約束。

  “這意味著,如果在3月底前未有任何供應方面的約束出現,供應收縮將會是非常緩慢的市場行為,最先扛不住低油價而減產的人將會失去本來的市場份額,勝利者將會繼續搶佔市場份額,從而完成原油市場供需的再平衡。”

  關於油價,王笑認為,原油目前面臨的是供需兩弱的格局,油價短期下行基本是確定性事件,未來的利多支撐因素或許是“跌”出來的。“由於目前所有的利空都是現實,而所有的利好都是幾個月以后的預期,因此原油繼續下探仍然會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高盛已將2020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調降至30美元/桶,並警告油價可能下跌至20美元/桶附近。

  低油價對中國利大於弊

  全球產油國“神仙打仗”,那麼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又會在價格戰中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煦明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降低的進口成本會順著產業鏈向中下游傳導,在不同程度上惠及各類企業和最終消費者﹔另一方面,低油價有利於國際收支平衡,在今年全球金融風險高漲的情況下,對人民幣匯率穩定貢獻積極因素。”

  從長期來看,馮煦明認為,我國作為最大進口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話語權也能夠得到進一步增強,這是有利的一面。“即便如此,我國仍然應當加強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而國際油價低迷正是擴大儲備的時機”。

  但他同時指出,低油價也會帶來潛在的風險。“國際油價下跌可能會加劇我國工業領域的結構性通縮,進而削弱企業對未來增長的預期。不過,這一風險是次要的,是‘甜蜜的煩惱’,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加以矯正。總體上價格戰對我國仍然是利大於弊”。

  另外,根據中國現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挂靠油種價格低於40美元/桶,我國成品油的價格將不再跟隨國際油價下調。而新一輪國內成品油價調降窗口就在3月17日24時。

  王笑表示,“這意味著40美元/桶將會是很多交易者心裡的支撐位之一,並且如果油價繼續下探至40美元以下,中國原油需求或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擴張。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內成品油目前仍處於過剩階段,且庫存應該相對較高。”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高級研究主管瞿新榮則認為,應當警惕低油價對我國能源自給自足技術進步的影響。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般在高壓之下,我們會尋求替代能源,向新能源方向發展,但在低油價環境中,能源替代革命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像海油工程、杰瑞股份等油氣勘探商也會面臨極大的壓力,自身開採技術的進步受到限制。”

  因此瞿新榮建議,“對我國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提升油氣的開採效率和技術,因為涉及到國家能源安全。其次是推動國內油品的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和競爭,不應受外界太大影響。”

(責編:王仁宏、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