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央行新規或促銀行負債成本降低 專家稱短期內沒必要下調存款基准利率

2020年03月11日09:44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央行新規或促銀行負債成本降低 專家稱短期內沒必要下調存款基准利率

  主持人孫華:為加強存款利率管理,央行近期向各分支機構及主要金融機構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今日本報就存款利率迎來“強監管”採訪專家學者解讀后市走向。

  昨日,《証券日報》記者從央行了解到,為加強存款利率管理,央行近期向各分支機構及主要金融機構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其中,包括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范圍。

  天風証券研報認為,央行下發《通知》,意在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范圍,可促進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下降。

  規范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

  “結構性存款收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保底收益率,也就是銀行承諾客戶可以獲得的最低收益率,其性質與一般性存款利率類似﹔二是挂鉤衍生品產生的收益,取決於衍生品投資情況。但部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明顯高於一般性存款利率,不利於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應予以規范。”央行表示,對於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產品,由於其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的規定,也應予以規范。

  為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去年8月份央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新LPR已經經歷了7次報價。從最近一期的2月份報價來看,1年期LPR為4.05%,5年期以上LPR為4.75%,分別較前值下調10個基點和5個基點。市場普遍認為,兩個品種下調幅度不一致反映出當前銀行負債端成本較高,進而帶動貸款端利率下調的阻力較大。

  “存款在銀行業負債中的佔比在八成左右,其他包括發債融資及MLF等資金來源佔比較低。這意味著在存款利率不動的背景下,僅下調MLF及貨幣市場資金利率,對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的作用有限。”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通過降低企業貸款利率激活微觀主體活力,是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主要發力點之一。而在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剛性較強背景下,切實降低新發放貸款利率會直接導致銀行淨息差收窄,商業可持續性減弱。另外,今年監管層將推動浮息存量貸款轉向LPR定價,未來銀行將面臨更大的淨息差收窄壓力。

  昆侖健康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LPR的定價權在商業銀行手中,而商業銀行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單元,也同樣面臨資產負債匹配的問題。因此,想讓銀行下調LPR報價,首先就要保証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用負債帶動資產,在“存貸差”不會大幅壓縮的前提下,降低企業借貸成本。

  短期內沒必要下調利率

  實際上,存款基准利率直接作用於銀行存款端,對銀行負債端成本下降的引導有著直接的作用。但是,當前是否有必要通過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來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

  “就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而言,可能對我國出口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接下來國內貨幣政策需要進一步向穩增長方向傾斜,下調存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在上升。”王青指出,當前整體CPI同比仍處於5.0%以上的高位,目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為1.5%,考慮到30%至40%的上浮比例后,實際存款利率仍處於負利率狀態。此時進行利率下調,一方面儲戶利益受損,同時也可能加劇存款搬家、金融脫媒等現象,增加影子銀行治理難度。另外,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一旦調整影響較大,特別是有可能改變市場預期,需要防范房價較快上漲等資產泡沫風險。

  王青認為,綜合考慮宏觀經濟降成本、控通脹及防風險等因素,當前存款基准利率存在0.25個百分點左右的小幅下調空間,上半年實施下調的可能性不大。就現階段而言,監管層還可採取兩項措施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首先是在存款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下,下調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其次是強化對高息攬存的監管力度,當前可將治理結構性存款和智慧存款作為切入點,並對其他高息攬存行為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標准。

  在張瑋看來,降低銀行存款基准利率也並非唯一辦法。盡管去年以來美聯儲多次降息,3月3日更是“提前、超額”降息,但類似於這種基准利率的下調具有“金融加速器”效應,存在兩種弊端:一是產生政策時滯,節點上不好把握﹔二是影響“大而廣”,帶有明顯的連帶效應。不僅會進一步壓縮貨幣寬鬆的空間,而且容易造成金融資產定價扭曲,助長資產泡沫。因此,我國在對待降息問題上一直保持謹慎,在調整存款基准利率之前,完全可以嘗試下調政策工具利率或是超額投放流動性,讓利率在不同產品、不同期限間傳導,通過“變相降息”實現貨幣市場向信貸市場的寬鬆。(劉 琪)

(責編:張玫、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