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還差啥

2019年12月30日09:30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還差啥

  作為安徽省首家民營銀行,新安銀行於2017年11月正式成立,注冊資本20億元,發起人為安徽省4家民營法人企業。圖為12月27日客戶正在新安銀行總行營業廳辦理業務。匡志強攝

  從社會、政府、監管角度看,對民營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期望值較高。要做到這一點,民營銀行就必須在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開拓更大空間,但民營銀行產品創新與監管創新之間尚需進一步匹配。

  至今年12月,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特色經營、差異化發展”使命、承擔著“服務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區等薄弱環節”角色的民營銀行,已走過整整5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已有18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另有1家獲批籌建。

  經濟日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民營銀行已初步形成三類經營模式:一是純互聯網型,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四川新網銀行為代表﹔二是准互聯網型,以上海華瑞銀行、武漢眾邦銀行、江蘇蘇寧銀行為代表﹔三是相對傳統型,如天津金城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等。

  5年來,民營銀行在普惠金融、創新服務、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其發展仍面臨哪些待解難題?未來將如何走好特色經營之路?

  服務小企業“敢下沉”

  從2014年試點到2016年正式進入常態化設立,從探路初期走向改革發展機遇期,這5年來,明確和堅守發展定位一直是各家民營銀行的核心議題。

  “要突出民營銀行有別於傳統銀行的發展特色,鼓勵其著力開展存、貸、匯等基本業務,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區等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說。

  在該目標指導下,民營銀行發揮比較優勢,在服務小企業方面,探索形成了一套“敢下沉”“能下沉”的新業務模式。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我國首家獲批開業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這也是我國首個純線上互聯網銀行。目前,該行已推出了一款全線上、純信用的對公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

  “從傳統業務模式看,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有‘三高’,即風險成本高、運營成本高、服務成本高。”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說,為了真正將服務下沉,微眾銀行的解決方案有4點,即大數據風控、互聯網產品設計、互聯網科技、數字化營銷。其中,大數據風控解決的是“敢下沉”問題,數字化營銷解決的是“能下沉”問題,前者有助於控制銀行風險成本,后者則有助於降低銀行獲客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我們了解到微業貸產品,就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廣告。”廣州聯穎紡織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當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了資料,沒多久,124萬元的貸款就到賬了。”

  此外,微眾銀行還對“微業貸”進行了互聯網化設計,其目的在於通過互聯網科技降低運營、服務成本,同時更好地匹配小微企業資金需求。

  技術創新成“王牌”

  服務重心下沉與技術創新,二者相輔相成,也就是說,要想不斷尋求、拓展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長尾小微企業,民營銀行就必須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

  近日,微眾銀行推出了企業金融移動客戶端——微眾企業愛普APP,整合了含“微業貸”在內更豐富的小微金融產品及服務,聚焦中小微企業的移動化金融需求,讓中小微企業“直通”銀行。

  “手機銀行已成為個人獲取金融服務的主渠道,但對於企業來說,移動化金融服務仍是一片藍海。目前,不論是傳統企業網銀,還是銀企直連,都是以服務大企業為主,中小微企業移動金融服務空間巨大。”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說。

  具體來看,相較於個人用戶,企業用戶在企業賬戶管理、轉賬操作、查詢對賬等方面的安全要求更高、權限審批與管理流程要求更嚴。為此,“微眾企業愛普”APP創新了智能安全決策引擎,即以大數據為驅動,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交易類型及操作行為,進行相應的風險識別,定制對應的安全策略,匹配契合的安全認証方式。

  金融科技創新不僅是在移動端。當下,多家民營銀行正發力人工智能建設,以拓寬服務半徑、優化服務流程。

  作為安徽省首家民營銀行,新安銀行的“房抵貸”業務借助科技賦能,已可簡化為“一拍、二問、三補充”。

  “一拍”,即通過新安銀行APP拍照上傳身份証和房產証,后台會通過大數據風控,自動對申請人的信用狀況進行初步判斷﹔“二問”,是在初步核查完成后,智能機器人“安安”會對申請人進行面對面詢問,通過微表情的捕捉和申請人的回答,來判斷是否符合申請標准﹔“三補充”也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即利用自動識別技術,通過房產証的照片可以直接定位到房產的地址和其他關鍵信息,最后生成結構化數據。

  新安銀行相關負責人說,截至2019年10月末,該行民營企業貸款余額佔各項貸款總額的比重已達66.3%。

  監管協同問題待解

  盡管民營銀行在深耕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甚至在部分技術上領行業之先,但由於成立時間尚短,最大年齡僅“5歲”的民營銀行還面臨著不少發展難題,其中監管協同問題較為突出。

  多位民營銀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監管機構對成立最多不過5年的民營銀行,在監管各項指標方面,完全比照已成立20余年的成熟城商行,但這二者之間無論從發展階段、規模基礎還是整體運營內容上都存在較大差異。

  在各項業務准入同等待遇上,不少民營銀行也存在困難。“在業務准入環節,民營銀行與普通城商行同等待遇,甚至與村鎮銀行相比,准入受限程度更高。比如,目前我們的投資權限沒有打開,無法開展國債、金融債等基本債投資業務,這使得我們的優質流動資產配置、業務品種拓展均受到較大限制。”某中部省份民營銀行負責人說。

  多位民營銀行負責人表示,從社會、政府、監管角度看,整體對民營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期望值較高。要做到這一點,民營銀行就必須在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開拓更大空間,但民營銀行產品創新與監管創新之間尚需進一步匹配。

  除了監管協同問題,部分民營銀行還面臨“吸收存款難”。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對於開業初期的民營銀行來說,一方面按照監管要求,一方面受制於自身能力,其主要業務仍集中在“存貸匯”,但在存款競爭方面,目前銀行業已形成了競爭紅海,民營銀行既沒有網點優勢,又無品牌優勢,吸收存款的難度普遍較大。

  為此,多位民營銀行負責人建議,未來監管層可考慮在民營銀行“存款准備金差異化管理”方面予以支持。(郭子源)

(責編:張玫、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