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洋私募轉公募細節待定 “外來和尚”陷募資窘境

王彭
2019年12月05日08:32 | 來源:上海証券報
小字號
原標題:洋私募轉公募細節待定 “外來和尚”陷募資窘境

近日,外資申請公募牌照又有突破性進展。有媒體稱,目前獲得外商獨資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的“洋私募”,可以提交在中國境內設立公募基金申請,即“私轉公”的申請流程已正式開閘。

據報道,外資私募轉為公募基金的注冊資本金要求為4億元,且投資系統等需要做到本土化。從業內反饋的情況來看,這兩項要求對外資私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且外資申請公募的流程還有更多細節需要厘清。因此,除了少數已准備充分,且對公募牌照志在必得的頭部資管公司,大多數“洋私募”目前仍持觀望態度。

大多數“洋私募”尚未准備就緒

12月3日,一則“外商獨資私募轉為公募,注冊資本金要求為4億元”的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

據媒體報道,目前已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為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20余家“洋私募”可以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公募基金,即“私轉公”的申請流程已經開啟。此外,“洋私募”轉為公募基金的注冊資本金要求為4億元,且投資系統等需要做到本土化。

“我們的‘申公’計劃書一直是根據1億元注冊資本金來做的,上周消息稱外資‘私轉公’的注冊資本金要求提高到4億元,的確有點出人意料。”滬上一位外資私募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除了富達、Vanguard兩家大型外資私募可以達到這一要求外,其他很多外資私募基本上已經放棄趕在首批提交公募牌照申請。“即使現在向母公司提交增加注冊資本金的申請,在流程上也需要三四個月到半年時間,肯定無法趕在明年1月之前完成。”

除了注冊資本金,投資系統本土化也是擺在很多外資私募面前的一道難題。上述外資私募負責人表示,后台系統要做到本土化,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作為一家純外資機構,如果接入本土恆生系統,是不是要完全放棄原來使用的彭博系統?”

他表示,外資私募在全球集團層面存在一套全球風控體系,中國市場的頭寸需要實時錄入全球系統,一般來說,一隻股票的總頭寸不能超過5%。“假如我在A股市場買入貴州茅台,而母公司通過QFII也投資了貴州茅台,在使用兩套不同系統的情況下,很難保証集團的總頭寸不超標。”

在多位外資人士看來,即便滿足上述兩條要求,需要完成的前期准備工作也十分繁雜。其中,監管對系統、人員、流程等都有具體要求,這些均要在提交申請前准備好。因此,不少“洋私募”目前都傾向於觀望先行者的做法,再做下一步打算。

“申公”困難超預期

近年來,盡管外資機構表現出扎根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且普遍對境內公募牌照“虎視眈眈”,但在成為私募管理人的一年多時間后,不少外資私募卻漸漸從最初的熱情洋溢變為在困境中艱難求生。

其中,募資難是外資私募面臨的首要問題。2017年5月5日,富達國際旗下外商獨資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國境內推出了首隻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產品。據統計,目前外資私募備案產品共有50余隻,合計資產管理規模約為60億元人民幣,平均1隻產品的規模僅為1億多元,這與各家機構母公司的全球資產管理規模形成了強烈反差。

“現在的發行情況更加困難,我聽說有外資私募在券商渠道發行的新產品隻募集到幾百萬元。”一位外資私募人士稱。在他看來,盡管一些資管巨頭在境外擁有龐大的管理規模和悠久的經營歷史,但其品牌在中國境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因此在渠道開拓和獲得投資者認可方面困難重重。

除此之外,上述人士認為,私募業務並不是這些有著公募基因的資管機構所擅長的領域,他們更渴望在獲取公募牌照后,在所擅長的舞台上與內資公募基金同場競技。

不過,不少外資人士坦承,在這條“申公”路上,困難比想象的要多。“跟業內交流下來,目前外資私募分為三種狀態:一是類似富達這種已經在做申請公募牌照沖刺准備的﹔二是像我們公司這樣,處於觀望狀態﹔三是可能暫時放棄申請公募,僅保留私募牌照和一些必要的人員配備。”一家總部位於歐洲的外資私募人士稱。

在他看來,是否願意繼續為爭取中國境內公募牌照而奮斗,取決於公司層面對於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意願。現在本土公募基金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對於這些“外來和尚”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優勢。

(責編:李楠樺、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