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衍生品種從0到70期貨業在服務實體經濟中不斷壯大

馬方業 王 寧
2019年10月11日08:56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衍生品種從0到70期貨業在服務實體經濟中不斷壯大

新中國走過了光輝的70年。70年間,中國的金融事業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系統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証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國的金融業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在穩步提升。其中,中國衍生品市場在歷經近30年的探索實踐之后,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亂到治,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從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到金融期權、商品期權,濃縮了新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歷程。

回望新中國期貨業改革與發展歷程,我們的確值得自豪:僅用了不足30年的時間,我們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50多年的路程,並且我們的商品期貨交易量已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中國價格”漸漸走上國際舞台發出“中國聲音”,“中國定價”的國家軟實力逐步提高,期貨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明顯提高。

衍生品數量已達70個

服務實體經濟顯實效

隨著今年9月25日和9月26日,上期所不鏽鋼期貨與大商所苯乙烯期貨先后上市,我國境內衍生品數量達到了70個。從0到70,期貨業篳路藍縷,不斷改革創新,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國期貨事業30年的變遷史,主要還是從1990年10月12日新中國第一個引進期貨機制、規范化的國家級糧食批發市場,即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正式開業算起的。其實,早在1988年2月份,時任國務院代總理的李鵬同志就曾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著手研究國外的期貨制度,並親筆給該中心時任主任馬洪同志留言,請他組織研究國外期貨制度,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1988年3月份,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李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探索期貨交易”。隨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成立,由田源任組長、常清任秘書長,這個工作小組直接促成了中國首家期貨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前身為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誕生。標志著新中國邁出了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令人想不到的是,從1990年到1995年,遍布全國各地的期貨交易所數目一度超過50家,比美國的還要多。由於當時法規不健全,監管滯后,發生了不少問題,全面清理整頓在所難免。

經過兩次大的市場整頓后,1998年國務院明確了隻保留上期所、鄭商所與大商所3家商品期貨交易所。2000年12月29日,中國期貨業協會在北京宣告成立。此后期貨市場得以逐漸復蘇。

2006年國務院同意証監會批准新設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自此,中國期貨市場形成了四大期貨交易所的新架構。4家期貨交易所連同幾乎同期發展起來的上交所、深交所,以及2012年成立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共同構成了目前全國性証券期貨市場總體大格局。

就期貨品種而言,1992年5月28日,新中國第一個標准化的期貨品種即鋁期貨破繭而出。經過整頓后,至2003年前,期貨業僅有6個品種保留或推出,分別是鋁、銅、天然橡膠、豆粕、黃大豆1號、強麥期貨﹔ 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別有4個、3個和4個新品種在3家期貨交易所上市﹔2010年,滬深300股指期貨在中金所上市,從此填補了我國金融期貨的空白,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今年9月26日,大商所苯乙烯期貨成為第70個衍生品種。新中國衍生品市場從艱難中一路走來,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衍生品市場之一,非常不易。70個上市品種相繼推出,體現了期貨業服務實體經濟並伴隨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歷程。正如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對《証券日報》記者所言,“一張期貨合約涉及一個產業鏈。多一個期貨品種,金融市場就多了一條服務實體企業的路徑。”

賦能實體經濟

期貨業迎來發展壯大新拐點

如上所述,新中國期貨與衍生品市場的生存與發展,同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實踐,同百姓福祉都是緊緊相聯的。在新時代,期貨業反哺現貨,賦能實體,造福社會正當時。

原中國証監會副主席姜洋在其《發現價格》一書中提出,期貨市場既不是間接融資去貸款,也不是直接融資去發股發債,而是靠期貨交易中發現的價格和提供的套期保值機會,實現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因此,期貨市場的經濟社會效益是隱性的。

截至目前,衍生品種從農產品向工業品、金融產品、天氣等領域拓展,衍生工具從期貨向期權演進,場內、場外市場同步發展。期貨價格信息,已成為反映相關品種供需關系和市場預期的重要指標,已成為國際大宗商品貿易乃至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晴雨表”。

李正強表示,“中國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體經濟對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就需要一個工具完備、產品豐富、安全高效,功能發揮充分的衍生品市場。”

回望來路,不改初心。期貨市場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穩定價格、管理風險的作用,承擔著服務實體企業的責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期貨市場仍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發展方向,以其獨特的發現價格、套期保值功能,在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衍生品與實體企業

交織美麗畫卷

隨著我國期貨價格在提升貿易透明度和效率、維護貿易公平、促進貿易方式轉變方面作用明顯,衍生品與實體企業已呈水乳交融之勢,兩者交匯織就一張美麗的產融畫卷。

記者獲悉,2018年參與大商所期貨期權交易的法人客戶超過1.3萬戶,法人客戶日均單邊持倉量306萬手,持倉佔比52%,較2017年同比增長了近6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國內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業、85%以上的棕櫚油進口企業以及1200多家化工企業、1200多家煤焦鋼企業等通過套期保值改善經營管理。

早在2009年就已開始對期貨進行研究的南鋼股份,與其有著十年不解之緣。南鋼股份証券投資部主任蔡擁政告訴《証券日報》記者,鐵礦石期貨在大商所上市后,市場充沛的流動性和可交割的交易特點,也使得鋼廠等產業客戶的參與度日漸提高,給鋼廠、鋼貿商的現貨鐵礦石定價和採購有了可以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市場。鋼廠和鋼貿商也越來越願意通過大商所的鐵礦石期貨合約來管理和指導現貨運營。

“保險+期貨”,可以說是近些年來期貨業引以為傲的創新業務,它在事實上已將銀行、保險、期貨、產業等主體機構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作為期貨業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已經連續多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內,從“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到“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採訪中,大商所總經理王鳳海告訴《証券日報》記者,在總結過去 “保險+期貨”試點的基礎上,大商所已於去年推出了“保險+期貨”、場外期權、基差收購等多種形式,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多類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試點,致力於通過多類型金融機構跨界合作和多結構運行模式集中嘗試,探索建立期貨市場服務農民收入保障的整體框架。

據介紹,去年大商所對37家期貨公司、3家証券公司和1家商業銀行的107個項目進行備案。從模式上看,107個項目中,“保險+期貨”主模式項目86個,場外期權主模式項目21個。可以說,“保險+期貨”為保障農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好路子,實現農民、政府、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多方共贏的局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前,中國期貨業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其獨特的發現價格、套期保值,從而以穩定好價格、管理好風險等形式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必將得到更大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管理好衍生品市場,對解決大宗商品人民幣定價問題,維護好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貿易秩序,現實意義也越來越突出。可以相信,隨著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理念的不斷強化,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日益深入,隨著《期貨法》立法工作的不斷推進及現有市場規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一個產品豐富、功能齊備、結構合理、服務高效、運行穩健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未來一定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