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前三季度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募集數量同比增9倍 高風險等級產品仍難覓

2019年10月10日08:50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前三季度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募集數量同比增9倍 高風險等級產品仍難覓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日益臨近,各家銀行的理財業務在淨值化轉型的過程中步調發生了哪些變化?

《証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進行統計發現,商業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逐月上升。其中,募集起始時間在今年前三季度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計6271隻,較去年同期增長895%。

從產品期限來看,6個月-12個月和1年期以上產品的佔比有所上升﹔從風險程度來看,按照理財產品風險五級分類,風險評級以二級和三級中低風險產品為主,高風險的產品佔比不足1%。

對此,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高淨值客戶來說,可能會追求更高收益的產品,當然也會面臨更大的風險。但是這不是銀行主流的理財產品。,總體來說,對投資者而言,目前需求量比較大的是相對風險和收益比較適度的產品。

高風險產品佔比仍較低

從2017年下半年起,銀行業已經開始落實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速度顯著提升,發行量持續高速增長。《証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募集起始時間在今年前三季度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計6271隻,而2018年同期,淨值型理財產品僅有630隻。

在產品期限中,6個月-12個月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最高,為40.7%﹔其次為3個月-6個月期限的產品,佔比為29.6%。1年期以上的產品,佔比為22.1%。顯然,淨值型理財仍以中短期限為主。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以及理財子公司新規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資產配置范圍拓寬。不過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進行統計發現,高風險的產品佔比較低。

具體來看,淨值型理財產品中以風險為二級的產品數量最多,佔比為86.3%﹔其次是風險評級為三級的產品,佔比為11.2%﹔風險評級為四級和五級的產品佔比較低,分別僅為1.2%和0.2%。而去年同期,淨值型理財產品中風險評級為四級和五級的產品佔比相對較高,分別為5.2%和1.4%。由此不難看出,今年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為主,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佔比明顯降低。

此外,《証券日報》記者發現風險評級為四級、五級的中高風險產品大多數為外資銀行發行的,投資性質主要為混合類和權益類,而且產品的期限類型配置較去年更加均衡,包含T+0產品、7天(含)以內,7天—1個月(含)、6個月—12個月(含)、1年以上及3年以上產品。

溫彬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之后,應該突出兩點,一是打破“剛兌”,銀行不承諾兜底﹔二是銀行產品向淨值化產品轉型。具體從投資方向看,目前主要是債券、貨幣基金、同業的負債產品。總體來看,風險是較低的,收益和風險也是相匹配的。“盡管放開了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可直接投資股市,但從短期來看,應該不會加大或過快過高地提高股市的投資者比重。”

普益標准日前發布的二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系統性風險監測簡報顯示,銀行理財機構風險指數震蕩下行。整體來看,在剛性兌付行為緩和、期限錯配進一步緩解、信息不透明度改觀以及資產負債網絡關聯度減弱的共同影響下,當季銀行理財機構風險指數繼續保持緩和狀態。

中銀國際証券研究所銀行業分析師林穎穎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產品步入淨值化轉型階段,但產品的轉型和調整仍需要時間。具體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資產配置范圍雖有拓寬,但產品的發行需要考慮銀行理財資金的風險偏好、權益類市場投研能力、個人客戶以及機構客戶對淨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等因素。

她同時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配置將更趨均衡。一方面,銀行理財投資股市的長效機制將在新規落地后得以逐步建立﹔另外,理財子公司新規落地后,各家銀行也加快了理財子公司的設立。近期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發,將股票和公募基金的風險權重設置為0%,這樣的設計為銀行發展權益類資產配置提供了土壤,未來理財的股票投資佔比有望提升。

淨值型理財接受度仍不高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文件落地,淨值型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核心競爭力之一。

不過記者注意到,淨值型產品發行量增速和投資者的購買意願並未成正比。《証券日報》記者走訪部分銀行網點發現,很多投資者習慣了預期收益型產品,對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短期內很難完全接受。

據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介紹,該行目前主推的理財產品是保險產品、基金產品。原因是代銷的產品收益較高,並且大多數投資者思想比較保守,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難以接受,對固定收益有所偏好。

本報記者也隨機採訪了來網點咨詢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部分投資者稱:“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太大,還是想購買標明預期收益率的產品。”

“雖然大多數投資者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接受度不高,但也有部分投資者願意購買。”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主要集中在有過購買基金、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經歷的投資者中。

《証券日報》記者走訪過程中也發現,部分銀行已經向投資者普及淨值型理財產品。在某國有大行支行網點,當記者咨詢淨值型理財產品時,該行的理財經理詳細地給記者介紹了此類產品具體是如何操作,並且提醒記者業績比較基准並非預期收益率,只是作為收益率的參考值。購買前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落地,打破剛性兌付、產品淨值化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保本理財產品將在2020年底逐步退出市場,而淨值型理財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未來發展方向。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建議大家盡早接觸和了解這類產品。(彭 妍)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