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169隻保本基金完美謝幕: 148隻轉型 21隻清盤

王明山
2019年10月08日08:37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69隻保本基金完美謝幕: 148隻轉型 21隻清盤

  本報見習記者 王明山

  國慶節前,公募基金市場上最后2隻保本基金發布了“保本周期到期及轉型安排”的相關公告,加上此前選擇清盤和轉型的百余隻保本基金,保本基金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從2003年6月份第一隻保本基金成立,到今年9月底最后兩隻保本基金到期后轉型,公募市場上運行16年之久的保本基金正式謝幕。

  《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16年間,公募基金市場上共成立過169隻保本基金,在2017年年初時規模曾達到巔峰——超3000億元。隨著監管層發布《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及后續的資管新規,保本基金在近兩年快速完成清理,169隻保本基金中,有21隻選擇了到期后清盤,另外148隻則選擇了轉型。

  歷經16年完美退場

  2003年6月份,南方避險增值基金正式成立,該基金以51.92億元的首募規模提前結束募集。值得一提的是,南方避險增值基金在產品名稱上並未表明“保本”二字,但在產品的設計上的確採用了保本策略,並首次對投資者做出了保本承諾,這是公募基金市場上第一隻保本基金,也是運行時間最長的一隻保本基金。

  然而,在第一隻保本基金募集火爆后,之后保本基金的成立則是“不溫不火”,從2003年到2014年,共有65隻保本基金陸續成立,大部分產品的成立規模也是剛剛達到“及格線”。

  直到2015年,A股市場主要股指大幅震蕩,投資者冷靜下來后,紛紛意識到本金安全性之重要。保本基金此時恰好進入了投資者的視野,“保本保障機制”、“保本投資策略”等標簽深深地刺激著有強烈避險需求的投資者,基金公司抓住時機布局保本基金產品,保本基金數量和規模迅速井噴。

  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陸續成立的保本基金共有103隻,截至2017年年初,保本基金的總規模已經超過了3000億元。保本基金的快速興起,很好地滿足了彼時投資者的穩健投資需求、豐富了公募基金理財產品類別,不過,基金公司承諾的“連帶責任擔保方式”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這也為保本基金今天的落幕埋下了伏筆。

  2016年5月份,監管層停止了對保本基金的審批,並於2017年年初發布《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對保本基金的名稱以及連帶責任擔保機制等提出明確要求。再到2018年4月份“資管新規”正式出台,明確要求打破“剛兌”,保本基金退出的命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2018年和2019年也成為基金公司集中處理保本基金的兩年。《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2018年,共有10隻保本基金選擇了到期后清盤,共有51隻保本基金選擇了到期后轉型﹔2019年前三個季度,共有49隻保本基金選擇到期后轉型,另外還有4隻保本基金選擇了到期后直接清盤。

  9月30日,最后兩隻保本基金(建信安心保本混合和匯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公布了到期轉型安排,相關公告均提到,因基金將不能滿足繼續作為法律法規規定的避險策略型基金運作的條件,轉型為非避險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至此,公募基金長達16年的“保本時代”正式謝幕。

  多數產品轉型為混合型基金

  16年來,保本基金經歷了興起、發展、高潮、落幕的完整周期,即便是在近兩年保本基金的清理過程中,無論是選擇清盤也好、轉型也罷,保本基金在到期后處置順利,運行過程中未出現較大的系統風險。

  保本基金的平穩運行和退出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有業內專家表示,保本基金在產品設計和保本投資策略上,滿足了投資者的多元化投資需求,在運行過程中也為投資者創造了穩健的收益,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保本基金的剛性兌付特征,是違背市場定價基本規則的,不利於資管行業的長遠發展,保本基金退場也是必然的。

  根據監管要求,基金公司對旗下保本基金到期后的處置情況又是如何?《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保本基金到期后的處理可以有3種選擇:一是選擇直接進行清盤﹔二是轉型為避險策略基金﹔三是轉型為非避險策略的混合型基金。但目前來看,絕大多數保本基金在到期后均不再符合避險策略基金存續條件,紛紛轉型為混合型基金。

  《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從2003年南方避險增值基金成立到今年9月底最后兩隻保本基金轉型,公募基金市場上先后成立的169隻保本基金,在到期后處置的選擇上還是以轉型為主:有21隻保本基金選擇了到期后直接清盤,另外148隻則選擇了轉型(包括轉型為避險策略者和轉型為非避險策略者)。

  據Wind咨詢數據顯示,148隻轉型的保本型基金中,有126隻轉型為混合型基金(包括正在轉型的匯添富保鑫保本和建信安心保本),佔比超過85%。除此之外,還有18隻保本基金轉型為債券型基金,4隻保本基金轉型為股票型基金。

  絕大多數保本基金選擇轉型成為混合型基金,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一方面,此前保本基金便可以投資權益資產,如果直接轉型成為債券型基金就需要放棄權益資產,而對於絕大多數混合型基金來說,這部分倉位是基金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混合型基金有著比股票型基金更加靈活的倉位范圍,可以在市場波動時更加靈活地進行調整。

  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在混合型基金之間的選擇中,轉型為偏債混合型基金是大多數基金公司較為一致的選擇。“這主要是偏債混合型基金和之前的資產配置策略相差不大,保本基金完成轉型后仍由之前的管理團隊負責運行,另外,還是想盡量迎合之前持有人的風險偏好,在運作風格上不發生大的偏離。”有基金公司人士詳細解釋道。

  類保本產品規模大幅縮水

  “保本基金的全部退出,應該被看作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們不能對保本基金難以忘懷,保本基金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時代,”有基金經理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不止保本基金,一些類保本基金也在加速退場,打破‘剛兌’的眼睛裡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

  目前來看,公募基金市場上仍然存在的類保本產品主要是指採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核算的傳統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基。《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年,伴隨著保本基金的快速退出,傳統的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基的基金規模也在快速縮水。

  根據中基協最新公布的公募基金規模數據,截至今年7月末,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為7.43萬億元,較今年年初的7.62萬億元縮水了2.5%﹔而在去年7月末,貨幣基金的總規模曾高達8.64萬億元,也就是說,在一年的時間內已經縮水了14%。為承接傳統貨幣基金持有人的理財需求,公募行業也推出了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目前已經正式開始運行。

  短期理財債基的規模也是如此。鑒於中基協公布的最新公募基金規模數據中,不包含短期理財債基的細分基金規模分類,這類基金的最新規模還要追溯到今年二季度末。《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108隻存量短期理財債基的合計規模為4835.83億元,較今年年初的5827.14億元縮水了17.01%,較去年同期的6980.64億元縮水了30.73%。

  運作更加規范和透明的權益基金、指數基金則迎來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大熱的ETF產品,受到投資者的極力追捧,基金公司也在爭相布局各類ETF產品。毋庸置疑,在保本基金退出歷史舞台后,公募基金市場上有足夠多的產品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繼續踐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根本使命。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