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突破困境中小公司急需“補血”  年內11家公募宣布增資

2019年09月24日09:28 | 來源:中國基金報
小字號
原標題:突破困境中小公司急需“補血” 年內11家公募宣布增資

  中小型基金公司發展阻力重重,次新基金靠“燒”資本金維持,要擺脫困境,增資是最實際的選擇。今年以來,已有11家基金公司宣布增資,以中小公司及次新公司為主。

  中小基金紛紛增資

  9月20日和9月21日,萬家和英大兩家基金公司先后宣布增加注冊資本金。

  根據公告,英大基金公司股東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向英大基金增資1.16億元,使其注冊資本增至3.16億元。經過增加注冊資本,英大基金股權結構發生變化,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7.7%、22.8%、9.5%。

  萬家基金則宣布將其注冊資本由1億元增至3億元,增資前后公司股東及出資比例保持不變。中泰証券、新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齊河眾鑫投資有限公司出資比例分別為49%、40%和11%。

  此外,9月份宣布增資的還有國融基金,公司注冊資本金由1億元增至1.3億元,各股東的持股比例保持不變。

  華潤元大基金注冊資本從3億元增資至6億元,原本控股的“華潤系”大幅提升了持股比例。

  根據記者的統計,算上員工平台增資,今年以來已有至少11家基金公司落實增資。

  7月份,合煦智遠宣布進行增資擴股,公司注冊資本金由1億元增至1.0515億元,新增注冊資本由新增股東珠海高瓴股權投資認購。九泰基金於6月份宣布將注冊資本由2億元增至3億元。此外,創金合信、長盛基金、恆生前海、鵬揚基金、中歐基金也在年內宣布增資。

  綜合過往情況來看,新業務的開展和財務壓力是基金公司增資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增資的多是中小型公司,增資可能與發展業務需要有關,新業務需要資金的支持。

  小公司、新公司發展壓力大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不久的“次新”基金公司也出現在增資隊伍中。有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以來成立的基金公司普遍面臨巨大的資本金壓力。“最早的一批自然人申請基金公司,早期投入非常大。按照監管要求,公募基金需要進行一系列配套建設,審核通過后才發放牌照。”該人士透露,后來監管考慮到申請機構的現實情況,對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降低了公募牌照申請人的財務成本。據其分析,首批自然人申請公募牌照之后,遇上券商交易模式的研究和調整,以至於部分新公司在近一年時間裡沒有發行新基金,直到2017年12月券商交易模式試點辦法落地,這些公司才開始陸續發行新基金。

  “券商交易模式的探索對全行業都有重要的意義,但也給次新基金公司發行帶來很大壓力。券商渠道的銷售能力與銀行有較大差距,加上大部分次新基金在品牌知名度和業績認可度等方面都需要更長時間的經營,所以不少次新公司發行的券商代銷產品規模都不大。”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次新基金公司的財務壓力不斷加大。“一家新基金公司在前兩年虧損概率很高,因為基金公司的前期投入較大,而草創期很難有足夠多的基金管理費來維持運營。”一家次新基金的高管向記者表示,一般新基金公司期望在3年內能夠盈利。

  有基金公司高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基金公司一年的運行成本在3000萬元左右,而一家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大約在1億元左右。“也就是說有可能3年燒完資本金。”

  記者了解到,面對資本金壓力,有的公司已經在籌劃引入戰略投資者,但這可能需要付出失去控股權的代價。

  “公募基金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光鮮亮麗、高大上的行業了。”一位次新基金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新成立的公司要精打細算,開源節流,先盡可能少‘燒錢’,再考慮如何把錢賺回來。”

  數據顯示,通過基金公司上市股東方的2019年中報來看,上半年淨利潤為負的公司達到8家,還有3家公司虧損超過1000萬元,而且都是中小基金公司以及次新基金公司。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格局越發清晰,頭部公司綜合實力越來越強,馬太效應明顯。同時,監管趨嚴、中小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分一杯羹或者“實現彎道超車”的難度越來越大。要發展必須加大投入,吸引優秀人才加盟、拓展業務,未來增資的中小型基金公司還會更多。(方麗 應尤佳)

(責編:張玫、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