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我國金融業在改革中實現“脫胎換骨”

張莫 向家瑩
2019年09月19日08:4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國金融業在改革中實現“脫胎換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金融業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壯大。從全國隻有中國人民銀行唯一一家金融機構,到國有銀行完成市場化改造、多家銀行先后上市,再到我國金融業加速開放、我國資本市場深度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我國金融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我國正在從金融大國向著金融強國大步前行。

  70年間,我國現代金融體系實現從“無”到“有”。

  從1949年至1978年間,我國實際上是單一銀行體系,“全國就一家正規的金融機構,即中國人民銀行。當時它既是中央銀行,又是商業銀行,而且隸屬於財政部,一家機構佔了全國金融資產的93%。”《2018·徑山報告》如此表述。直到1978年,伴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金融業改革大幕正式拉開,我國現代金融體系也逐步建立。1983年9月,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職能至此徹底分離,工、農、中、建四大行相繼獨立並逐步開展各項真正的商業銀行業務。

  “獨立出來的各專業銀行先后開辦了現金出納、居民儲蓄、貸款、國際金融和各種委托代理業務,通過開辦各種面向社會大眾的商業銀行業務、豐富了銀行職能,為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

  70年間,我國金融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從量上看,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02.71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275.82萬億元,証券業機構總資產為7.78萬億元,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19.11萬億元。時至今日,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二大保險市場和第二大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的商品期貨成交量已經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最新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我國有11家銀行和9家保險公司入選。

  從質上看,我國金融業更是實現了體制機制上脫胎換骨的變革。以銀行業為例,2004年中國銀行業改革啟幕,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在此后的八年間相繼股改上市。“與1994年、1998年的商業銀行改革不同的是,本次改革採取了更加徹底的市場化方式,措施包括國家注資、財務重組,徹底消化歷史包袱。並且,按照《公司法》《商業銀行法》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境內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與內控管理﹔在境內外公開市場上市,接受市場監督。”曾剛表示。

  保險業也從“一根獨苗”走向“百花齊放”。197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的格局發生改變,平安、太平洋、泰康、新華等保險公司相繼成立,保險業開始向著市場化、多元化的趨勢迅速發展壯大。2003年,中國人保財險作為內地金融機構海外上市第一股正式在香港挂牌交易,開創了國內金融機構海外發行上市的先河。截至目前,保險機構數量已經從1979年的1家增加到235家。

  70年間,我國金融業實現從“封閉”到“開放”。

  回顧歷史,從1980年起就已經有外資銀行開始進入我國,但是那時只是開了一道門縫,隨著我國加速融入世界,我國金融業開放進程也不斷按下快進鍵:多個部委在近幾年密集落地多項開放政策,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成效顯著:銀行業、証券業和保險業市場准入大幅放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相繼開通實施,推動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納入主要國際指數﹔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有序推進。

  “金融業的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相信,在穩步推進‘市場連通’、‘資金流通’的同時,金融業也將在‘制度融通’上取得更多進展。構建一個高效明晰的金融制度體系,將推動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實現更高質量和更高層次上的成功,並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擔當更為重要的引領角色。”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廖宜建表示。

  縱觀70年的歷史,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增長,反過來,我國金融業也在不斷輸血實體經濟,助力經濟轉型。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近年來,金融業通過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配置資源,配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展望未來,金融業也將進一步聚焦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提供有差異的、特色化的產品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金融服務需要。與此同時,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是重要改革方向,資本項目將繼續穩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也具備更大潛力和空間。(記者 張莫 向家瑩)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