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補性和合作性遠大於競爭性

顧志娟 陳鵬
2019年09月18日08:51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補性和合作性遠大於競爭性

  由滬港通開啟的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多年的實踐中開啟了一個風險可控且穩健的路徑。未來可以考慮探索兩地股票一級市場的互通,以更好地支持企業便捷融資。——巴曙鬆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受訪者供圖

  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連接國際和中國內地市場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進入內地市場。近年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及基金互認安排等舉措的實施,使兩地金融市場更為緊密地融合,互聯互通,互惠互利。

  今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將香港列入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香港經濟已經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境外投資者通過香港投資於內地市場,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兩地同進退、共發展。

  未來,兩地金融市場還有哪些合作空間?面臨哪些挑戰?圍繞這些問題,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接受了新京報專訪。

  香港作為紐帶連接東西方市場,同時自身也得到發展

  新京報:香港在吸引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市場方面如何發揮作用?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香港有何優勢?

  巴曙鬆: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內地的國際資本佔內地實際使用外資的比例,經歷了有意思的波動過程。剛開始,隨著內地開放程度提高,這個比例持續下降。但是,最近這幾年,當這一比例下降到60%左右時,又開始持續上升,到2018年,已經重新回升到70%以上。與內地廣大的市場和眾多的開放城市相比,香港只是“彈丸之地”,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卻可以在中國內地吸引國際資本方面發揮如此關鍵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關鍵,就是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獨特的連接東方與西方市場的紐帶地位。

  近期香港交易所發出公告,准備與倫敦証券交易所合並。為什麼是香港而不是其他地區的交易所發起這樣重大的交易?一方面當然是香港獨特的國際城市地位,如果是內地的交易所,可能即使資金實力再雄厚,考慮到歐美市場當前的氛圍,都難以發起這樣大規模的交易﹔而香港之所以有勇氣發起這樣的交易,同樣是因為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獨特的優勢,以及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與內地市場的密切合作。

  香港作為活躍的國際金融中心,處於連接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與歐美金融市場的關鍵紐帶地位,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市場開放,必然是“雙向的”,既要“請進來”(即請世界各國金融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也要“走出去”(即中國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海外資產配置),香港在這兩種開放路徑中都有條件發揮積極的作用。

  與許多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更為熟悉中國內地的市場狀況,以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為代表的香港與內地市場平穩可控開放的模式,就是以香港這種獨特的地位展開的。可以想象,類似的互聯互通的項目如果放在其他的境外市場,會面臨很多方面的難處,例如時區、法律法規體系、文化語言、投資者對這些市場的熟悉程度,還有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之間的溝通效率等,這些難處有的可能短期內都是難以克服的。

  在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內地與境外金融體系如何溝通互動,隨著中國經濟金融規模的持續提升,必然會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在這個背景下,香港通過建立覆蓋不同資產類別的互聯互通機制,為中國內地市場的開放提供一個既對國際市場開放又風險可控的平台,將境外市場上的投資者和企業、與中國內地市場上的企業和投資者連接起來,在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放的同時,充分保証兩種不同的市場制度的有效溝通,保証交易的便利性、資本暢通流動,高效率對接國內市場。

  新京報:在發揮紐帶作用的同時,香港金融市場本身可以獲得哪些發展?

  巴曙鬆:首先是打造離岸人民幣產品中心。全球約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經香港處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入新階段,香港離岸市場的發展動力由主要依靠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境內外套利交易等,轉向發展金融產品的豐富和深化,提供更多與人民幣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動相適應的市場工具和管理手段,包括離岸人民幣的存放、融資、外匯交易,以及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創設與投資等,使得離岸市場繼續成為推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實現國際跨境投資需求,便利機構管理風險的重要場所。

  其次是優化香港金融市場結構。以香港債券市場為例,2019年5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人民幣債券成功發行,這是香港市場上首隻同時面向機構和個人並通過香港交易所CCASS系統(中央結算系統)進行發售的非政府債券,首次採用“交易所CCASS系統+場外簿記平台”同步發行。對整個香港市場而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從歷史上一直是股強債弱,香港債券市場的逐步發展壯大,以及相應的FICC(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體系的發展,均有利於鞏固香港作為亞洲時區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資產配置中心的重要地位。農發行此次同時面向公眾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發行的成功經驗,能夠起到良好的創新示范效應,為市場上的其他發行主體提供借鑒。

  兩地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有廣闊合作空間

  新京報: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主要發揮何種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協同發展中,香港最主要的挑戰是什麼?

  巴曙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都應當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城市。對比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規模,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發展成下一個世界頂級灣區的條件,但從人均GDP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仍低於其他三大灣區,當中與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舊金山灣區的差距尤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不少產業仍是勞動力密集型,處於價值鏈較低端位置。香港在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化和升級方面,依然會發揮重要的帶動作用。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其最為突出的優勢,而這恰恰是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發展中最為需要的。廣東具備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制造業基礎﹔深圳被視為創新高地,不斷催生新業態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香港交易所及時推出的上市制度改革吸引著更多海內外創投資金流向富有活力的新經濟領域,香港與深圳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可以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金融互聯互通,達至雙贏。另外,香港擁有與國際金融服務緊密互動的規則體系和豐富的經驗,可幫助大灣區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比如大灣區的企業可以在香港成立財資中心,進行資金管理﹔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提升風險管理效益。因此,香港和內地的金融集聚區同樣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往往並不是典型的相互替代和互相競爭,而更多的是服務於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相互帶動合作的格局。

  新京報: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金融機構相互引進后在當地各有何發展機遇?

  巴曙鬆: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將更多呈現跨境合作與協同發展的局面。分機構看,內地新一輪開放政策對於銀行、保險機構主要是放寬或取消外資設立分支機構的門檻、擴大跨境業務范圍,在証券、基金領域主要是放開中外合資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等限制。

  大灣區存在廣泛的跨境金融需求,包括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經濟企業發展帶來的跨境融資需求、三地企業與居民的跨境支付結算需求、內地居民對於香港優質壽險和財險等保險產品的需求、粵港澳三地居民對於跨境車輛險實現產品互認的需求等,這為三地金融機構提供跨境服務帶來了發展機遇。

  就銀行業而言,港澳銀行擁有豐富的跨境服務經驗,而廣東地區的商業銀行往往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網點資源,通過合作,港澳銀行可借助后者資源發展零售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而廣東地區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可通過港澳銀行進一步開拓境外市場,實現協同發展。

  此外,兩地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也存在廣闊合作空間。香港的優勢在於擁有與國際市場同步的視野,在風險管理和職業質素上符合國際標准,但受限於人口規模,零售市場相對小,限制了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也存在不足,而內地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經驗更豐富。2018年香港金管局推出虛擬銀行牌照,首批牌照申請者就包括螞蟻金服、騰訊、平安等內地機構及其子公司,彰顯出內地與香港合作的新模式。

  未來兩地可考慮探索股票一級市場互通

  新京報:目前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已經在發揮作用,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兩地資本市場為對方分別發揮了什麼作用?兩地資本市場應如何繼續合作?

  巴曙鬆:在為新經濟融資方面,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補性很強。香港市場是典型的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開放性國際市場,也是國際資本投資中國市場的平台。新經濟企業到香港上市,可以從國際市場,特別是從國際機構投資者那裡獲取資本,估值也是與歐美市場形成參照的。而內地市場基本是以內地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資金來支持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企業在內地上市,主要是從內地投資者那裡獲得資金。所以,香港市場和內地市場之間的互補性和合作性遠遠大於有限的一點競爭性。

  從滬港通角度看,新經濟企業無論在哪裡上市,兩地的投資者都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來交易。這本身也証明,由滬港通開啟的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多年的實踐中開啟了一個風險可控且穩健的路徑。未來可以考慮探索兩地股票一級市場的互通,以更好地支持企業便捷融資。

  從債券通角度看,截至2019年8月底,境外機構持有的內地人民幣債券規模大幅上升,已經達到2.02萬億元,債券通正成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的主要渠道。未來,兩地資本市場可考慮在條件成熟時,適時開通債券通南向通,同時推動交易所債券的互聯互通,發展機構投資者投資債券市場所需要的利率匯率風險管理工具,為人民幣資本走出去提供便利渠道,在滿足信息透明、安全可控的監管要求的同時,推動內地居民和金融機構的全球資產配置。

  新京報:香港已經推出一些改革措施,例如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制度的改革。香港金融市場有哪些改革措施中國內地可以借鑒?

  巴曙鬆:香港也可以為內地的金融改革積累一些經驗,對於其中一些在香港市場上証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產品、金融制度,就可以靈活地轉移到內地市場。

  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變革時期,以科技創新類企業為代表的新經濟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資本市場是科創企業的搖籃。當前,全球証券交易所都將重點轉向了新經濟,中國也恰逢其時地推出了科創板,其中2018年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制度改革為科創板提供了不少借鑒,包括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創新企業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放開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陳鵬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