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面值退市股”擴容凸顯改革效果

2019年09月18日08:49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面值退市股”擴容凸顯改革效果

不斷擴容的面值退市股,恰恰是中國資本市場不斷成長、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見証者。

9月17日,*ST大控報收0.71元,連續第四個交易日跌停。從8月22日至9月17日,*ST大控已連續18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面值。這意味著,即使*ST大控在接下來的2天連續收出漲停,股價也不可能漲回到1元,*ST大控將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面值”而被實施強制退市。

根據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的規定,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低於1元面值的,上交所有權終止其股票上市。從目前情形看,*ST大控觸發強制退市條款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極有可能成為第5家因面值退市的A股公司。

自2018年中弘股份成為“面值退市第一股”以來,雛鷹農牧、華信國際先后因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啟動強制退市程序。*ST印紀也因此被暫停上市,最終結局恐難逃退市命運。在証監會不斷強化退市監管的背景下,*ST大控的結局可想而知。

先是因金融借款、委托代理合同糾紛及票據追索糾紛被起訴,然后因信披違規被証監會立案調查,后遭投資者起訴索賠,又被列入失信執行人名單,種種亂象為*ST大控股價成“仙”埋下了伏筆。此外,*ST大控還存在資金管理混亂、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對外擔保內部控制及財務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等方面的問題,均成為*ST大控走上退市之路的墊腳石。

面值退市股不斷擴容,既暴露出上市公司存在的種種治理問題,也是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不斷與時俱進的真實反映。中國資本市場從最初的上海“老八股”,到如今滬深兩市挂牌上市公司超過3600家,市場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注定上市公司不再是稀缺資源。此前,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還可以指望地方政府出手相救,但隨著上市門檻的不斷降低和挂牌上市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多,地方政府的“保殼”沖動也大大弱化。而且,重組上市標准與IPO標准等同,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失去“殼資源”光環的這類企業,隻剩下退市這唯一的“出路”。

另外,面值退市也是上市公司退市方式多樣化的結果。從已退市的幾十家A股公司來看,業績虧損是退市的主要因素,因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涉及五大安全等原因觸及退市條款的仍屬於極個別的案例。不過,今年以來,面值退市股擴容明顯,凸顯出退市制度深化改革的效果。

面值退市股不斷增多,亦顯現出市場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在發生質的變化。*ST達曼是A股市場中首隻“仙股”,雖然早已退市,卻並非因“股價低於面值”的原因,而是因無法如期披露定期報告所致。自2017年A股成功“入摩”以來,藍籌股與白馬股備受市場追捧,虧損股和垃圾股遭到市場拋棄,因此不同陣營的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愈發明顯。一方面,績優白馬股龍頭貴州茅台的股價已漲至千元以上﹔另一方面,一堆垃圾股股價紛紛向“仙股”靠攏,逼近退市紅線。而這恰恰是市場投資理念與投資風格轉向帶來的結果。

面值退市股的增多,凸顯出A股市場投資理念日漸成熟。尤其是QFII、RQFII限制門檻的放寬,滬深港通的開閘,以及A股“入摩”、“入富”及“入標”,為A股市場引進了大量崇尚“價值投資”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對A股投資者樹立先進的價值投資理念具有良好的示范意義。

不斷擴容的面值退市股,恰恰是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見証者。

□曹中銘(財經評論人)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