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走近普惠金融”系列調研之三

發揮 “毛細血管”作用 城商行“接地氣”踐行普惠金融

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
2019年09月17日09:01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隨著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力度加大,有觀點稱國有大行在依托資金、規模、網點等優勢發揮“頭雁”作用的同時,也搶奪了部分中小銀行的優質客戶。

中小銀行如何在競爭中繼續做好普惠金融?

近日,人民網記者隨中國銀行業協會在山東調研時了解到,城市商業銀行正憑借貼近地方、管理靈活的優勢,充分發揮“毛細血管”作用,積極踐行普惠金融。

貸款服務“接地氣” 農民豐收又增收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高官寨街道羅家村村民高成波利用土地確權証從銀行拿到貸款(人民網記者李楠樺 攝)

“村裡很多人在擴展甜瓜種植大棚規模,我們也想效仿,但不知道從哪找資金。”談起大棚推廣的資金難題,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高官寨街道羅家村村民高成波十分無奈。

甜瓜是高官寨主打產業,以羅家村為例,村裡種植大棚1500畝左右,一畝地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有效改善當地農民生活質量。搭建大棚初期資金從哪來,如何擴大種植規模,這些都成為擺在農民面前的實際困難。

為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擔保難的問題,齊魯銀行主動聯系高官寨政府,選定試點村,並推廣政府及齊魯銀行的惠農政策。

齊魯銀行章丘支行行長李斌介紹,近年來通過引入濟南市財金農業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擔保的惠農貸款、政府全額貼息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等方式,有效降低農民的貸款成本。

針對高官的農產品種植特點,齊魯銀行在當地推出了“甜瓜貸”。同時,銀行允許農民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農村土地經營權証為抵押,享受國家全額貼息政策。

高成波便是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利用農村土地確權証,抵押給銀行后,他直接拿到貸款。“我今年想擴建大棚到20畝,一直找不到資金。當知道齊魯銀行有‘甜瓜貸’項目時,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沒想到不到10個工作日,15萬創業擔保貸款就到我賬上了。”他說。

“甜瓜貸”是齊魯銀行助力鄉村振興,服務“三農”客戶的特色貸款之一。齊魯銀行因地制宜,相繼推出“黃瓜貸”“櫻桃貸”等“接地氣”的貸款形式。據介紹,日前,章丘支行發放的農業貸款已超5000萬元。

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齊魯銀行縣域支行達40家,佔全行網點數量的26%,服務下沉效果顯著。伴隨著縣域網點的持續拓展,齊魯銀行對“三農”客戶的金融覆蓋能力不斷增強,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貸款政策“很靈活” 科創發展不愁貸

齊魯銀行為扶持科創企業推出靈活的貸款政策(人民網記者李楠樺 攝)

科創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支持。然而由於科創企業存在輕資產、高成長、高風險、低回報的特點,成立初期很難從銀行獲得融資。

美核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濟南市的一家高科技企業,主要從事核電儀控設備的國產化研發和替代。成立以來,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美核電氣在初創期也經歷過“融資難”的困境。

齊魯銀行科創支行行長段練告訴人民網記者,2014年,美核電氣公司因無抵押物,營業收入不高,很難從銀行貸款。為了扶持該企業發展,齊魯銀行和高新區政府聯合推出“聯建貸”,由產業園區提供擔保,切實解決小微企業的燃眉之急。

美核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琦說:“齊魯銀行扶持像我們這樣的企業,政策很靈活。之后也會持續加強合作。”

據齊魯銀行高新中心支行行長韓鬆介紹,其所在的支行根據科創企業特點推出系列“科貸寶”產品。今年以來,齊魯銀行高新支行累計辦理各類創新產品18筆,合計金額達4200余萬元。

“這些產品大多採用信用抵押方式,真正為科創型企業量體裁衣,解決了企業發展的資金難題。”韓鬆說。

貸款產品“量身裁” 支持小微到實處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然而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充分發揮城商行優勢,服務一方企業,齊魯銀行採取各類創新辦法,讓“金融活水”流向實處。

針對小微企業缺信用、抵缺押、貸款難的問題,齊魯銀行採用供應鏈金融形式,為其提供低成本、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齊魯銀行供應鏈金融累計投放超21億元,為上下游400余戶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齊魯銀行還推出包括“誠信貸”“廠房貸”在內的多款產品,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小微信貸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齊魯銀行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04.55億元,同比增速29.69%。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佔比為16.04%。

齊魯銀行行長黃家棟表示:“齊魯銀行將進一步優化授權,提高貸款審批時效,要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力度更大的內部資金價格優惠。”

齊魯銀行董事長王曉春告訴人民網記者:“未來,齊魯銀行也將不忘初心,在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發展和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價值。”

系列一:“壓井先灌水” 銀行特色信貸緩解土地增減挂“啟動”難題

系列二:創新風險共擔機制 讓農民“紅本本”變身“活資產”

(責編:李楠樺、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