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迷你基金突圍面臨五大困境  參與科創板打新者不足一成

2019年09月03日09:00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迷你基金突圍面臨五大困境 參與科創板打新者不足一成

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快速逼近5700隻,總資產規模目前卻一直難再突破14萬億元。擺在公募基金面前的尷尬,不僅有權益產品和固收產品之間的失衡,還有大批規模較低、持有人較少的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面臨著業績差、持有人結構不穩定等五個方面的困境,突圍並非易事,但必須勇敢面對並付諸於行動。

迷你基金數量持續擴容

擺在迷你基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便是數量的持續擴張。《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不同份額基金合並統計后,公募基金市場上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基金共有739隻,在所有5699隻公募基金中佔比達到12.97%。規模長期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將面臨清盤危機,這些基金也被稱為迷你基金。

按照基金合同的規定,“基金淨資產連續60天低於5000萬元,或者基金持有人低於200人”即觸發基金清盤,而從往年基金清盤的案例來看,清盤原因是“基金持有人低於200人”的情況較少,大多是因為“基金規模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

上周,基金2019年半年報已經披露完畢,單隻基金在二季度末的持有人機構也得以曝光。《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069隻基金的持有人均低於200人,其中不乏規模高達上百億元的債券基金產品,如果這些基金持有人持續保持在低位,同樣難逃清盤的命運。

迷你基金隊伍的擴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証券日報》記者統計了近兩年來該類基金數量的變化(不同份額基金合並統計,下同):在2017年年底,迷你基金的數量僅有427隻﹔到了2018年二季度末,數量就已增至610隻﹔截至2018年年底,迷你基金數量有703隻﹔到了今年上半年末,數量增至739隻。

當然,伴隨著迷你基金數量持續擴容的是,公募基金產品數量也在不斷擴張,迷你基金數量增多的部分原因也正是來源於此:機構定制債基曾紅極一時,機構資金撤出后這些基金便被迫淪為“殼基金”﹔中小公司在渠道、品牌方向不具備優勢,成立規模較低,這些基金一旦在短期內業績較差,便面臨著被持有人集體贖回的尷尬。

迷你基金規模難以實現快速突破,在ETF產品中的表現最具代表性。《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今年8月末,公募基金市場上204隻ETF產品,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產品在今年規模持續擴張,規模在2億元以下的ETF產品難以在規模上有較大起色,兩類產品的規模分化愈演愈烈。

即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時也會傾向於規模較高產品。某基金公司大類資產配置負責人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他在挑選ETF等指數基金產品作為公司FOF的基金池時,會著重考量兩個方面——基金規模和基金費率,更傾向於規模較高的產品,是因為這些基金背后持有人結構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大量資金的進出導致淨值出現異常波動。

迷你基金業績表現差

一隻基金產品要留住持有人,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做出優秀的回報率。通常來說,規模高達數百億元的基金產品“尾大不掉”,在市場風格發生快速變化時換倉可能更麻煩一些,相對而言,迷你基金規模較小,面對市場風格切換在換倉上會更收放自如一些,有更大的概率獲取更高的超額收益。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從今年前8個月全部基金產品的業績來看,迷你基金的回報率遠不及所有產品平均水平。

《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若隻看權益基金產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今年前8個月,公募基金市場所有權益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為24.15%﹔而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產品,在同期的回報率僅有19.73%,遠遠低於所有公募基金產品的平均回報率。

2018年,年度收益冠軍的爭奪曾令人印象深刻。到2018年12月中旬,中郵尊享一年定開混合以16.44%的業績領跑,超出業績排名第二的前海開源滬港深匯鑫A近6個百分點,該基金成為2018年收益冠軍的大熱門。不過,在2018年12月26日,中郵基金發布公告稱,中郵尊享一年靈活配置混合由於規模不足2億元,觸發清盤條款,該基金也被戲稱為“最慘冠軍基金”。

2018年權益基金的收益率表現有太多不確定性,最終排名靠前的基金產品中空倉運行者不在少數,這些基金能夠獲取較高的同類排名不具備說服力。從今年以來業績回報來看,回報率排名靠前的基金產品,如博時醫療保健行業混合A、富國消費主題混合、景順長城內需貳號混合等,均是公募基金的明星產品,規模穩定保持在10億元以上。

業績排名持續位居前列的權益基金產品,加之投資風格穩定的明星基金經理,成為個人投資者的主流選擇。近年來,這些基金形成了業績和規模的良性循環,逐步成為基金公司旗下的“拳頭產品”,為保障基金背后廣大持有人利益,基金公司尤其注重風控、保証基金持有人良好的投資體驗。

在此前盛傳的“科創板打新救活了一批迷你基金”也有待討論。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東興品牌精選靈活配置混合、東興眾智優選靈活配置混合、東興核心成長混合等基金產品為保証打新收益率紛紛限制了大額申購,而《証券日報》記者查閱發現,上述基金產品並未參與科創板打新,基金管理人也尚未發布過“該基金可以參與投資科創板股票”的相關公告。

迷你基金借助打新科創板在短期內取得了較高收益率的,僅僅是少數。《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提到的739隻迷你基金中,參與科創板打新的基金(從網下配售名單中最終獲配結果統計)共有52隻,佔比不足一成。

28隻科創板股公布的網下配售名單中:僅有12隻迷你基金中簽新股的數量較高,中簽了20多隻科創板新股﹔所有參與科創板打新的基金產品,有733隻基金均中簽了20隻以上的科創板新股。

迷你基金持有人結構失衡

2017年前后,A股市場剛剛從前一輪大跌中復蘇,投資者對新基金的認購熱情空前高漲,基金公司也趁機在此時發行新基金產品,其中包括大量以機構為主的定制基金。這類基金的出現,為迷你基金數量的后續爆發埋下了伏筆:機構資金在階段行情獲益后紛紛撤出,規模與份額的大幅縮水讓很多基金迅速淪為迷你基金。

2016下半年成立一隻基金產品,A份額的首募規模為5億元,B份額的首募規模也有8億元,機構持有佔比分別是99%和100%。該基金的A份額和B份額均在去年遭遇了大規模淨贖回,到了今年二季度,該基金出現“連續二十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況,二季報顯示該基金的最新份額已經不足1萬份。

像上述基金一樣經歷規模“過山車”的基金產品不在少數,更是有債券基金產品經歷了從“首募規模70億元”到“最新規模不足1000萬元”的巨大落差。這些基金規模驟降的主要原因,是背后持有人機構的失衡,機構資金極高比例持有這些基金,隱含著資金撤出后基金淪為迷你基金的隱患。

《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二季度末時,有5430隻基金在二季報中披露了機構投資者比例及機構投資者的持有份額:整體來看,機構投資者對所有基金產品的合計持有規模為7億元,5430隻基金產品在今年二季度末的總份額為13.76億元,機構投資者佔比達到50.87%,撐起了公募基金的半邊天。

機構投資者比例不斷提高,對公募基金而言無疑是好消息。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對基金產品的持有更加穩定,在市場行情切換時不會像個人投資者一樣敏感。近年來,監管層對基金投資者集中度管理要求趨嚴,存量的委外定制基金面臨兩種選擇:申請轉型、改變該基金的運行模式或採用定期開放發起式設立,不再對個人投資者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有所回暖,機構資金為主的債券基金又一次站上“C位”,眾多債券基金在達到2億元的募集資金后選擇了快速成立。《証券日報》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獲悉,提前結束募集的債券基金持有人基本在200戶左右,資金來源以機構客戶為主,機構拼單的債券基金,在持有人達到200戶后,募集金額一般能到3億元以上。

在此背景下,機構資金佔比較高的基金產品不在少數。《証券日報》記者梳理基金二季報發現,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50%以上的基金多達2599隻,機構資金持有比例高於90%的基金有1730隻,其中還有1232隻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最為極端的,有533隻基金的機構佔比已經達到100%。

中小基金公司規模難突破

相比老牌券商系公募基金、銀行系公募基金,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如何在短期內實現管理規模的擴張、實現對其他基金公司的“彎道超車”,成為中小基金公司面臨的共同難題。盡管不斷有基金公司高管陸續談及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提出符合該公司的發展道路,但是目前這一局面仍未發生明顯的扭轉。

迷你基金數量的持續擴容與之密切相關。

一方面,老牌券商系公募基金、銀行系公募基金具備品牌和渠道方面的優勢,也能保証每年比較可觀的淨利潤收入。在股東方的大力支持下,均陸續完善了基金公司旗下的投研隊伍,逐漸形成業績和規模的良性循環:業績長期做得好,吸引投資者前來申購﹔管理規模增長帶來的管理費收入,又能進一步增強公司的投研實力。

而在另一方面,不具備品牌和渠道方面優勢的中小基金公司舉步維艱。新基金在發行時的募集規模就比較低,如果不能保証長期穩定的回報率,便很難留住存量的投資者和資金。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基金公司通常會尋求機構資金的幫助來達到2億元的成立規模,一旦后續這些資金撤出,基金規模便會迅速下降。

《証券日報》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處了解到,目前讓中小基金公司“頭疼”事情不在少數,最為嚴峻的主要是人才和渠道。

人才渠道的壓力主要是指基金高管層和基金經理。有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最怕基金公司的高管層出現大的變動,這樣一來整個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發展防線都要重新調整,新的人員變動也需要一定時間進行磨合,這對於基金公司內部而言是極大的成本,而基金經理的變動直接關乎基金持有人的去留。

除了人才,渠道同樣令中小基金公司頭疼。當大公司想著如何加強和銀行合作時,小公司苦於沒有機會進入銀行的白名單。小公司在各渠道的話語權也十分有限。《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新型基金產品的獲批也是以大型基金公司為主,大型基金公司在比拼新基金的發行規模時,小型基金公司還不具備申報新產品的資格。

不可否認的是,公募基金經過了21年的發展,強者恆強局面在不斷加劇,頭部公司在資金、人員、技術配備等方面的優勢原來越大,中小基金公司要實現“彎道超車”的難度越來越大。有業內專家直言:“公募業務蛋糕就那麼大,其他小公司參與新業務的機會很小,發展的難度非常大。”

基金清盤趨勢難擋

今年8月13日,嘉實基金宣布旗下百億元級嘉實元和清盤。從5年前的重磅創新,到而今的“提前清盤”,嘉實元和的清盤讓眾多投資者大跌眼鏡,也讓該基金的持有人有些始料未及。

2014年9月29日,嘉實元和作為公募基金史上首隻投資非上市股權的創新產品橫空出世,由於其前所未有的創新(該基金50%的資產將投資於中石化銷售公司股權),加上投資中石化銷售公司股權火爆一時,嘉實元和募資規模高達百億元。然而,后來的演繹未能如投資者預期中的美好,原本期望的中石化銷售公司上市遲遲未見動靜。

實際上,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也絕非隻有嘉實元和。《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9月2日,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產品已經有101隻,進入財產清算階段的基金產品仍在穩步上漲。不過,這相比基金清盤堪稱“瘋狂”的2018年已經大幅減少,2018年全年,共有超過300隻基金產品清盤,基金公司對尾部產品進行集中清理。

今年以來基金清盤數量的驟降,與市場行情表現有關。某公募基金副總經理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清盤基金數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市場表現好,很多權益基金都表現出了較好的賺錢效應,吸引大量投資者申購:“我們可以看到,明星基金產品規模增長很快,規模較低的產品的規模也有增長,雖然增長不多,但是幾千萬元的規模就大有改觀了。”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全年清盤基金數量之多,除了2018年A股市場行情震蕩下行的原因外,與資管新規提到的各類基金清理也有關。受資管新規影響,公募基金市場上的分級基金、保本基金、委外定制基金等產品面臨整改,清盤和轉型成為僅有的兩種選擇,很多規模較低的產品都是直接選擇了清盤。

同樣是基金清盤,對於大型基金公司和小型基金公司的意義卻全然不同。《証券日報》記者從一位銀行系公司高層了解到,該基金公司的戰略方向就包含著對規模較低、持有人較少產品的清理工作,也方便基金經理騰出時間和經理來管理其他基金產品。但中小基金公司則不然,很多權益基金的清盤都是無奈之舉。

有資深行業研究人士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不能把迷你基金直接同等於將要清盤的基金來看待,“迷你基金數量眾多,其中有一些產品確實存在著管理不善、持有人結構極端等問題,這些基金的清盤對行業其實是好事,但是,也有一部分迷你基金其實運行的很好,是值得投資者信賴和持有的,可能是渠道有限等原因規模暫時比較低而已。”(王明山)

(責編:申佳平、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