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淨值型理財產品難叫座  “假淨值”成過渡

◎ 記者 范佳慧
2019年06月17日09:23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圖虫創意 圖

2020年底是剛兌產品退出舞台的大限。隨著時間漸行漸近,各家銀行正加速淨值化轉型。

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5月份發行的淨值型理財共688隻,較上月增加40.7%。

不過,近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投資者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淨值型產品也面臨“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銀行推出“假淨值”產品,以此滿足對固定收益仍有需求的偏保守型投資者。

非主推產品

“目前淨值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准一般在4%左右,不保証能達到。希望收益率高一點的話,可以看看基金或者長期的保險。”

2018年頒布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提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此后,商業銀行也相繼加快了向淨值化轉型的步伐。

年報數據中亦有所體現,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和佔比均在提升。浦發銀行2018年年報顯示,該行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比提升至48.68%﹔中信銀行個人淨值型理財產品存量規模佔比較2017年末提升25.98%﹔興業銀行2018年末淨值型產品余額超6000億元,同比增長287.88%。

另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5月份發行的淨值型理財共688隻,較上月增加40.7%。其中,封閉式產品589隻,佔比為85.61%﹔開放式產品99隻,佔比為14.39%。

不過,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后發現,即便銀行方面大力推出淨值型產品,目前仍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走訪過程中,當記者告知有理財需求后,許多銀行的理財經理主推的是結構性存款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

一家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該行一年期保本理財產品收益率為3.65%,非保本的收益率為3.75%。“現在理財收益率都不高。希望收益率高一點的話,可以看看基金或者長期的保險”。

在記者咨詢淨值型理財產品時,該理財經理表示,淨值型產品是資管新規出台之后陸續推出的,產品比較新,很多都還沒到期。目前淨值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准一般在4%左右,不保証能達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銀行並未將淨值型產品列入主推名單中。記者獲得的一份股份制銀行支行產品推薦宣傳單顯示,列出的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以及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並未出現淨值型理財產品的身影。

不少理財經理透露,雖然未來淨值型產品將是主流產品,但目前投資者接受度不高,因此買該行淨值型產品的人並不多。

“淨值型產品有一部分資產會投資債券,或者風險更高的權益類資產,收益會跟著市場波動,業績比較基准僅作為參考,實際收益率最終有可能高於或低於業績比較基准。比如,業績比較基准在5%左右,開放的時候有可能達到11%、12%,但去年底也有一部分淨值型產品屬於虧損狀態。”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坦言。

“假淨值”現身

“只是一種折中做法,不想讓客戶一開始就對淨值型產品有很大抵觸,客戶也需要逐步從保本型理財向淨值型理財過渡適應。”

此外,記者走訪時發現,目前有部分淨值型產品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淨值型產品。

上述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毫不避諱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該行就有幾款“假淨值型”產品。

“這幾款產品偏向假淨值,底層資產也投向債券,收益會有輕微波動,但最后基本都能達到之前列的預期收益率。”上述股份制理財經理稱。

換句話說,本來淨值型產品不應該有預期收益率,但這幾款假淨值型產品列明預期收益率,到期后仍按照預期收益率實現隱形剛兌,實質又變成了保本型。

融360大數據院分析師楊慧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外在的表現形式來看,真正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會定期公布產品淨值,且單位淨值會隨著底層資產的價格波動而出現波動,且最終收益與業績比較基准不一定一致,業績比較基准只是銀行收取浮動管理費的依據。

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5月披露業績比較基准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共32隻,平均值為4.32%﹔披露淨值的有114隻,平均期間收益率為4.83%,較上個月下降0.67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資管新規的過渡期為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只是一種折中做法,不想讓客戶一開始就對淨值型產品有很大抵觸,客戶也需要逐步從保本型理財向淨值型理財過渡適應,所以先推出這種相對比較穩定的淨值型產品,以后再真正跟著市場走。”上述股份制理財經理直言。

那麼,當真正的淨值型產品佔據理財市場,保本理財徹底退出時,客戶能否接受真正的淨值型產品?不能接受的話,是否會導致客戶流失?

在楊慧敏看來,理論上講,未來淨值型理財佔據市場,會影響保守型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意願。但銀行理財產品豐富,保守型投資者也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或大額存單。且銀行也將創新開發面對不同風險等級客戶的不同產品,所以銀行客戶只是在銀行內部選擇不同的產品,整體上對銀行客戶流失影響不大。

產品層次豐富

“未來理財產品會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比,淨值波動會更大,更需要客戶識別不同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等級,認真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盡管目前淨值型理財產品並非是多家銀行的主推產品,但在走訪過程中,多數理財經理也建議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嘗試淨值型理財產品。

“目前我行理財產品中淨值型的差不多佔據50%。資管新規發布以來,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收益率都在下降,不如嘗試一下別的產品看能否拿些高收益。”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黃生(化名)告訴記者,“淨值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未來毫無疑問是主流產品,建議提早嘗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大部分都屬於中低風險的。“之前沒有買過淨值型產品的客戶可以先從低風險的淨值型產品買起,投資部分資金。風險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后可以嘗試風險等級高的,比如底層資產投資股權的。購買產品后,客戶可以定期關注產品的淨值變化情況。”黃生補充道。

近期,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子公司的新產品也逐步亮相。

目前工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發布了6款產品,包括4款固定收益類和2款混合類產品。具體來看,新產品起購門檻最低僅為1元,且產品期限普遍偏長。即使開放式產品,開放頻次也相對較低,多為季度或年度。

業內專家認為,新產品設置較長期限主要考慮到淨值型產品的波動較大,若期限較短,客戶可能會頻繁贖回,不利於資產淨值管理。

楊慧敏指出,從理財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產品風險等級主要集中在PR2或PR2以上,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二是起購門檻低,一般為1元,類似於無門檻﹔三是在資產配置上,權益類資產和衍生品投資比重增加。

據了解,目前理財產品評級共分5級,分別為PR1(低風險)、PR2(中低風險)、PR3(中風險)、PR4(中高風險)、PR5(高風險)。

“未來理財產品會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比,淨值波動會更大,更需要客戶識別不同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等級,認真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但也會有符合PR1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這也意味著未來理財產品將更加層次豐富。”楊慧敏稱。

(責編:史雅喬、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