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9家過會企業研發投入佔比最高差9倍

2019年06月14日08:42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9家過會企業研發投入佔比最高差9倍

  在科創板宣布開板的當天,誕生了第三批過會企業。6月13日,科創板上市委第3次審議會議召開,瀾起科技、天宜上佳、杭可科技3家企業的首發上市申請全部獲得上市委審議通過。截至目前,9家企業過會。首批過會的3家企業於6月11日提交了上市注冊申請,二批過會的3家企業已經於6月13日提交了上市注冊申請。

  9家過會企業中,截至去年末,6家企業資產規模低於20億元,營收規模超10億的僅3家,4家淨利潤低於1億元,這也意味著,科創板不以規模或利潤論英雄,小而美照樣可以上市。不過,從2018年核心技術產品收入佔營收比來看,8家企業都超過9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的營收來源還較單一。

  此外,9家企業中,沒有虧損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參差不齊,有的是5%左右,有的則達50%以上。最新過會的杭可科技2018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5.18%,而微芯生物2018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55.85%。

  歷經3輪問詢,杭可科技不到2個月過會

  第三批過會的3家企業分別來自上海、北京、浙江。從行業來看,瀾起科技屬於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天宜上佳屬於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杭可科技屬於專用設備制造業,均為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分布較為集中的行業。

  從受理時間來看,三家企業均為4月獲得受理。三家企業中均經歷了三輪問詢。

  瀾起科技的主營業務是為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提供以芯片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目前主要產品包括內存接口芯片、津逮服務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內存模組。其擬融資額為23億元,保薦機構為中信証券。其上市申請於4月1日獲得受理,4月12日進入問詢階段,5月6日、5月20日、5月30日分別公布三輪問詢回復。

  天宜上佳的主營業務是高鐵動車組用粉末冶金閘片及機車、城軌車輛閘片、閘瓦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粉末冶金閘片和合成閘片/閘瓦。其擬融資金額為6.46億元,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証券。其於4月12日獲得受理,4月23日進入問詢狀態,5月8日、5月28日、6月2日分別公布三輪問詢回復。

  杭可科技的主營業務為各類可充電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為充放電設備和內阻測試儀等其他設備。其擬融資金額為5.47億元,保薦機構為國信証券。其4月15日獲得受理,4月22日進入問詢階段,5月6日、5月23日、6月3日分別公布三輪問詢回復。

  從審核用時來看,從受理到過會用時最短的是杭可科技,花了59天﹔天宜上佳用時62天﹔瀾起科技用時最長,為73天。

  對於上市標准,三家企業均選擇了市值要求最低的第一套標准。

  目前,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會議已經漸趨常態化。截至6月12日晚間,科創板上市委已經發布了8次審議會議公告,其中第1-3次會議已經召開,9家企業全部過會。接下來,第4次-第8次審議會議分別於6月17日、6月19日上午、6月19日下午、6月20日、6月21日召開。等待上會的企業共有12家,包括天南微醫學、交控科技、容百科技、光峰科技、樂鑫科技、心脈醫療、安恆信息、西部超導、方邦電子、中微公司、虹軟科技、中國通號。

  3家企業共提了10個問題,上市委問了啥?

  上市委對瀾起科技、天宜上佳、杭可科技提出的問題數量分別為3個、5個、2個,三家企業共10個問題,和第二次會議對福光股份、華興源創、睿創微納提出3家企業問題數量相同,第一次會議對安集科技、天准科技、微芯生物3家企業提出的問題合計5個。

  具體來看,瀾起科技被問詢的問題主要涉及企業年金分配和知識產權獨立性等,例如請發行人代表補充說明全員公告的內容,是否依據公告已對員工形成既定的支付義務,會計處理是否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以及發行人是否會與對合作方Intel 形成重大依賴,津逮服務器CPU成果歸屬是否會存在潛在糾紛等。

  天宜上佳被提問的問題主要涉及人員薪酬、銷售收入計提、同類產品競爭等,例如請發行人代表說明在缺乏更新合同情況下確認收入的依據,是否存在實際銷售散件而會計上按整件銷售方式提前確認收入,如果出現同類同質產品競爭,導致價格大幅調整,發行人是否有相應對策等。

  杭可科技被問詢的問題主要涉及毛利率和持續經營能力,例如請發行人代表進一步通過比較優勢說明自身具有市場領導力的判斷依據,請發行人代表結合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毛利率、技術革新和行業政策影響等方面,進一步說明可能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構成挑戰的主要因素。

  1

  天宜上佳:科技人員平均薪酬低於管理和行政后勤 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上市前薪酬大幅下滑

  天宜上佳是時速350公裡“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粉末冶金閘片的核心供貨商。

  2016年-2018年,天宜上佳分別實現營收4.68億元、5.07億元、5.58億元,對應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95億元、2.22億元、2.63億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4.32%、73.12%、75.11%,公司盈利能力較強。其中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4.34%、73.22%、75.12%,維持在較高水平。

  對於較高的毛利率,天宜上佳在招股書中稱,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動車組粉末冶金閘片及機車、城軌車輛閘片、閘瓦供應商,與可比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無市場可比性,可比上市公司均未從事同類產品的生產。

  不過招股書中顯示, 由於動車組閘片屬於制動系統的核心關鍵零部件,要求產品技術含量高,性能穩定,質量有保障,公司主要客戶非常關注產品質量安全和供貨安全,行業競爭的加劇、原材料價格及人力成本的不確定性都將使得公司面臨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風險。

  同時,天宜上佳存在客戶依賴風險。2016年度、2017年度及2018年度,按同一控制合並口徑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合計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97%、99.85%、99.96%。公司產品銷售受軌道交通裝備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如果未來軌道交通裝備市場對公司主營產品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將會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的影響。

  首輪問詢中,上交所要求天宜上佳披露前五大供應商主營業務等基本信息,前五大供應商頻繁變動的原因等問題。

  天宜上佳回復稱,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供應商變動的原因一方面系受華北地區霧霾限產以及環保政策趨嚴等因素影響導致部分供應商階段性停產、限產﹔另一方面系為避免過分依賴單一供應商,公司對《合格供方名錄》中供應商的供貨能力、產品質量、產品價格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后合理分配採購需求份額。

  2016年-2018年,天宜上佳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436.61萬元、3578.57萬元、3223.45萬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20%、7.06%、5.78%。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平均比例為6.02%。截至2018年底,公司研發技術人員共26人,佔總員工比例為11.35%。

  在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關注到天宜上佳的科技人員平均薪酬低於管理和行政后勤人員平均薪酬這一問題,並要求公司說明員工崗位分配的原則,科技團隊核心人員的薪酬金額。

  對此,公司回復稱,2018年天宜上佳核心技術人員龍波、程景琳、胡晨主要負責的部分項目由於設備交付時間滯后、技術方案調整確認不及時等客觀或主觀原因,未能按照原定計劃完成目標。根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等相關規定,考核三人2018年度年終獎金分別為18萬元、18萬元和25萬元,三人2018年度薪酬金額分別為50.74萬元、49.61萬元和56.15萬元,較2017年度薪酬金額下降幅度較大。

  公司實控人兼董事長吳佩芳高薪酬也受到市場關注。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董事長吳佩芳2016年的薪酬為1564萬元,超過了99.8%的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薪酬。報告期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總額分別為2913.66萬元、1709.13萬元和1573.08萬元,佔各期公司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是12.81%、6.57%和5.10%,大幅下滑。具體來看,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核心技術人員吳佩芳的薪酬分別為1564.15萬元、657.90萬元及195.41萬元,逐年大幅下滑。

  在第三輪問詢中,上交所要求說明董監高報告期薪酬金額及變化情況﹔發行人上市前后相關人員薪酬安排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及具體安排﹔就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薪酬下降對利潤的影響予以風險提示。

  天宜上佳解釋道,公司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2018年薪酬較2017年薪酬下滑主要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核心技術人員吳佩芳2018年薪酬較2017年下降462.49萬元。吳佩芳作為公司管理層的核心,對公司未完成年度經營目標承擔主要責任,具有合理性。

  對於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薪酬下降對利潤的影響,天宜上佳表示,公司上述人員薪酬總額及佔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系相關人員經營指標、技術考核目標未達成所致。

  2

  杭可科技:前三批中最“年輕”企業主營業務毛利率面臨下降風險

  6月13日過會的另一家企業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杭可科技”),是前三批9家企業中最“年輕”的,成立於2011年11月。

  招股書顯示,杭可科技致力於各類可充電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目前在充放電機、內阻測試儀等后處理系統核心設備的研發、生產方面擁有核心技術和能力,並能提供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后處理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杭可科技的上會速度,已超過同以鋰電池制造裝備為主營產品的利元亨。根據上交所信息顯示,利元亨是3月22日首批受理企業,而杭可科技4月15日才獲受理。

  東吳証券研報進一步稱,后段設備為鋰電行業發展成熟的產物,當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出於對電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考慮和產線高效生產的要求,后段檢測設備+后道自動化組裝設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杭可科技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化成分容測試設備商,綁定三星、LG、寧德新能源、比亞迪等知名電池廠商,在國內后段設備市場長期佔據龍頭位置。2018年LG公布擴產規劃超100GWh,三星啟動78億元投資動力電池,作為核心設備商,杭可未來幾年的訂單和業績將會顯著受益。”東吳証券稱。

  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11%、49.82%和46.53%,主營業務毛利率面臨下降風險。

  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是由於成本的壓力轉嫁一部分給上游設備供應商,同時,不斷有新的廠家進入后處理系統領域,導致競爭日趨激烈。另外,公司自2016年開始逐步以集成商的形式向客戶銷售全自動后處理系統生產線,其中包含了外購的自動化物流線產品,也會拉低公司的銷售毛利率。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客戶主要為韓國三星、寧德新能源、比亞迪等知名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公司向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60%以上,存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對此問題,上交所在第三輪問詢中,要求杭可科技進一步說明消費類電池行業重要客戶及銷售金額變動的原因。

  杭可科技稱,報告期內公司消費型鋰離子電池充放電設備的前五大客戶總體較為穩定,但具體排名和各年的銷售額存在一定的波動。此外,寧德新能源(含東莞新能源)2018年的銷售額相對於2017年有明顯下滑,主要原因由於其與杭可科技在合作理念上出現分歧,故2016年以來,向杭可科技採購的金額逐年降低﹔2018年公司對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百利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的消費型鋰離子電池充放電設備的銷售額為0,未再進入前五大客戶,主要原因系客戶調整了對公司產品的採購需求,截至2018年末,公司對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動力型產品在手訂單金額在1億元以上,與往年相比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消費型產品的在手訂單則較少。

  3

  獨角獸瀾起科技闖關科創板:美股歸來,被譽“中國第一芯”

  在科創板宣布開板的當天,第三批過會企業誕生,美股歸來的“獨角獸”企業瀾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瀾起科技”)在列。

  瀾起科技從上市申請獲受理到過會用了73天,其上市申請於4月1日獲得受理,4月12日進入問詢階段,5月6日、5月20日、5月30日分別公布三輪問詢回復。

  相比其他獲受理的企業,瀾起科技來頭不小。公司2004年由外商獨資設立,同時生產數字電視機頂盒芯片和高端計算機內存緩沖芯片這兩種核心技術相同的產品,2013年10月登陸納斯達克,一年后退市,被有國資背景的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浦東科投”)和中國電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控”)聯合接手。

  近年瀾起科技還與英特爾、清華大學合力研發出津逮系列安全可控CPU,去年在首屆中國IC(集成電路)獨角獸企業中排名居首。

  目前,瀾起科技客戶已覆蓋思科、英特爾、聯想等,股東及背后資本陣容也頗為豪華,包括華西股份、中原高速、中信証券、英特爾、光大集團等。其中,中信証券也是瀾起科技此次發行的保薦機構。西南証券分析師陳杭在一份報告中稱,瀾起科技為“中國唯一打入國際主流服務器”領域的核心芯片供應商。

  不過,瀾起科技也並非一路光環加持。公司曾遭遇因行業標准廢止而禁售。在美國上市期間,又因被做空機構指控財務造假而遭遇訴訟,最終在納斯達克摘牌。

  瀾起科技的創始人楊崇和,1957年出生,在業內有著“大陸芯片第一人”之稱,他也是公司創立至今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04年,楊崇和小他14歲、但半導體架構等經驗同樣豐富的StephenKuong-loTai合創瀾起科技。公司初始注冊資本隻有100萬美元,經過15年來的6次增資,注冊資本達到10.17億元。

  業績方面,2016-2018年,瀾起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45億元、12.28億元、17.5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9280.43萬元、3.47億元、7.37億元﹔扣除經常性損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315.4萬元、2.74億元及6.98億元,不存在未彌補的虧損﹔毛利率分別為51.2%、53.49%和70.54%。

  此外,公司2016年至2018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有3.87億元、2.27億元、9.69億元。

  據招股書,2016年至2018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98億元、1.88億元和2.77億元,佔營收的比例依次是23.46%、15.34%和15.74%。人員儲備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瀾起科技共有研發人員181人,佔員工總數比高達70.98%。

  不過,和很多擬上市科創板企業一樣,瀾起科技也面臨客戶集中、產品結構單一等風險。瀾起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佔比分別為70.18%、83.69%、90.1%,客戶相對集中。(顧志娟 程維妙)

(責編:李楠樺、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