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二季度以來板塊指數大幅回調 ST概念股估值邏輯有變

周 琳
2019年05月09日08:28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ST概念股估值邏輯有變

  除了業績不佳之外,從大環境看,ST板塊被熱炒的邏輯正在發生改變。A股IPO“堰塞湖”問題正逐漸緩解,加上退市制度持續發揮效力,上市公司“殼”價值逐漸削弱,ST股的存在價值隻減不增。此外,進展順利的科創板從另一個渠道給予市場更多新期待,新的發行制度很可能影響整個市場定價,包括ST概念板塊

  每逢年末到當年年度財務報告發布前,A股市場的ST股總會各種花樣“保殼”:有的公司甩賣放房產,有的大秀“財務戲法”,隨之而來的是二級市場ST概念股被爆炒。

  不過,自今年4月18日達到1955.79點高位以來,ST概念板塊指數已經連續多日走出陰線,5月7日和5月8日更是掀起跌停潮。ST概念板塊最近為何突然“失寵”?

  板塊指數連續回調

  5月8日,A股沖高回落。截至收盤,滬指下跌1.12%,失守2900點整數關口,創業板指數跌幅接近1.5%,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不足5000億元。整體上來看,市場熱點匱乏,概念板塊亦多數下跌,觀望情緒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ST股延續了5月7日下跌走勢。5月7日,ST股上演跌停潮,ST指數大跌2.46%。*ST蓮花、*ST雛鷹、*ST華業等46隻個股跌停。5月8日,ST板塊超過30隻股票跌停。

  進入二季度之后,ST概念股突然“失寵”。

  Wind資訊統計顯示,4月1日至5月8日,ST概念指數累計下跌192.29點,跌幅達11.03%,錄得10根陰線和14根陽線。相比而言,去年同期僅回調3.54%,一季度曾經的大牛股*ST飛馬、*ST瑞德、*ST赫美等均出現明顯下跌,其中*ST仁智、*ST飛馬近10個交易日跌幅超過20%。

  與之相比,今年第一季度ST概念板塊累計大漲350.89點,漲幅達25.19%,其中不乏2019年初至今漲幅超過80%的*ST凡谷、*ST毅達、ST椰島等。

  整體業績難言樂觀

  近期ST概念板塊股價大幅回調,並非偶然因素使然。

  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介紹,ST板塊扭轉業績困局的主要手段有兩種:主營扭轉和非主營扭轉。非主營扭轉則包括了非經常性損益、特殊情況扭虧及重組。大體上,非經常性損益、特殊情況扭虧均是為未來重組做准備,只是有時候相關條件不太成熟,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拖延暫時保住“殼資源”,等待機會尋找合適的重組對象。

  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8日,A股市場共有121家上市公司被實施ST,僅有54家上市公司實現“脫帽”。

  上市公司“戴帽”的原因各異,至少有以下幾種:一是最近2年連續虧損被實施特別處理,這是最主要原因之一,例如*ST康達、*ST百花﹔二是出現其他異常情況,實施特別處理,例如ST巴士、*ST龍力﹔三是在法定期限內未依法披露定期報告,例如*ST康達、*ST毅達﹔四是恢復上市實施ST,例如ST長油﹔五是股票被終止上市后,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六是欺詐發行被實施ST,例如金亞科技。

  宮曼琳表示,分析二季度以來ST板塊大幅下跌原因,主要是業績不及預期,扭虧無望等因素導致股價回調。例如,4月10日秋林集團被實施特別處理以來,截至5月7日股價已累計下跌逾60%。公開信息顯示,因公司主營的黃金業務出現停產、停工,且預計在3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生產,公司股票被ST。該公司對2018年業績預告大幅下修,預計虧損額高達39億元到43億元。

  “摘帽”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有些上市公司是依靠自身實力,主營業績有所好轉,從而可以“摘帽”﹔有些則是注入新的資產,增加或改變主營業務,從而使業績有了徹底變化,滿足了“摘帽”的要求。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隨著2018年年報收官,上市公司的業績進入集中兌現期。不少公司趕在年報披露前,大幅下修業績,由此暴露出新的業績“地雷”,帶來股價下跌。尤其是少數ST概念股,出現公司停產、不能按時交貨、實際控制人違法違規等問題,業績“變臉”甚至業績暴雷的可能性更大。目前來看,這些沒有業績支撐的ST概念股被炒作也屬於正常的市場現象,畢竟資金的風險偏好各異。

  楊德龍提醒,目前A股已經轉向基本面決定的行情,短期炒概念、炒績差股的行為沒有前途。監管部門對重組、借殼上市審批把關很嚴,ST板塊想要重走過去“賣殼”的老路已經很難。

  “失寵”背后有諸多原因

  除了業績不佳之外,從大環境看,ST板塊被熱炒的邏輯正在發生重要變化,這也是二季度以來這一板塊“失寵”的重要推手。

  在過去的許多年中,A股新股發行停停走走,部分投資者熱衷於炒新、炒差,賭性十足的ST板塊低價成份股吸引著各類機構投資者進入。被特別處理甚至具有退市風險的ST垃圾概念股,因為有“殼資源”價值反而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但是,事情正在發生改變。目前,A股IPO“堰塞湖”問題正逐漸緩解,加上退市制度持續發揮效力,上市公司“殼”價值正在逐漸削弱,ST股的存在價值隻減不增。

  今年以來,IPO審核通過率大幅提升,尤其是新一屆發審委成立以來,過會率超過九成,IPO“堰塞湖”明顯退潮。在IPO申報方面,今年以來IPO排隊序列新申報的企業數為53家,顯著少於往年。從正在排隊的企業數量看,Wind資訊顯示,包含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在內,IPO審核申報企業總數有288家(包含已受理、已反饋、已預披露等類情況)。

  此外,進展順利的科創板從另一個渠道給予市場更多新期待。自3月22日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披露至今,僅過一個半月的時間,上交所科創板受理的企業超過100家。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雷昕認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帶來更加市場化的新股定價和配售機制,增加直接融資渠道,增加上市公司股票供給,也有望通過全新的頂層設計改變過去退市難、炒殼熱以及企業排隊擠上市公司“獨木橋”的問題。

  好買基金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港股完成247家企業上市,總募集規模超過3000億港元。據不完全統計,有53家新興產業企業上市,佔比超過了20%。縱觀過去1年多港股市場的新股上市后表現,未必是上市后一勞永逸,以上市后10天為界限,不少新股在上市后10天內的股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發,漲幅超過50%的個股數量並不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新的發行制度很可能影響整個市場定價,其中包括ST概念板塊。

  渤海証券分析師周喜認為,隨著退市制度完善和科創板即將推出,金融供給側改革有望增加更多有效金融供給,ST板塊的炒作受到抑制不可避免。

(責編:朱江、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