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股”成因復雜 專家建議各方多提示風險

今年以來,A股市場漲勢明顯,市場全面活躍,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但也出現一批個股過度炒作的現象,這些個股在基本面沒什麼變化的情況下,股價連續暴漲,特別是部分績差股和業績爆雷股,漲幅驚人。
對於上述“牛股大躍進”的現象,記者近日採訪了業內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他們建議投資者謹慎跟風,同時建議相關方面多提示風險。
垃圾股被爆炒
多重原因形成共振
對於近日A股市場的大幅上漲,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在各項政策利好預期和貨幣供給有所增加的情況下,目前市場屬於情緒與風險偏好的修復行情,A股的上漲有其合理性。但少數股票被爆炒,甚至業績爆雷股受到爆炒,這其中也存在不合理、不正常之處。
華鑫証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傅子恆認為,近期部分績差股、垃圾股走出翻番行情,這種現象不合理、不正常,反映出A股市場的各種不成熟性。他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投資者結構方面的原因,A股市場散戶投資者居多,投資與交易行為受情緒影響較大,容易跟風﹔也應該有市場操縱方面的原因,一些機構和大戶利用自己的資金信息優勢拉升股價,人為制造“牛股”。從深層次講,還有制度方面的成因,比如在退市制度不嚴格的市場,垃圾股難以退市,場內資金才敢於做局,投資者敢於參與,共同形成垃圾股行情。
申萬宏源証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有些股票前期跌幅較大,技術上存在反彈需求,這可以理解,但市場往往存在一些矯枉過正的現象,如果投資人不注意分辨,盲目跟風,很容易“中招”。信達証券高級策略分析師谷永濤認為,雖然1月份的業績預告已經完成對市場預期的調整,但真正業績如何仍需觀察,而在業績披露的真空期,投資者更容易受情緒影響。從投資價值上分析,其認為此類股票的內在價值較小,不建議投資者參與其中。
中國銀河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劉鋒認為,從表面來看,市場上再次出現了“低價股”、“績差股”被爆炒的現象,而這背后仍然是由於目前A股股權結構不合理,賬戶實際控制人和持有人監管不規范所造成。劉鋒認為,股權結構不合理體現在,A股市場大部分國有控股企業的主要控制權仍然實質上處於“非流通”狀態,實際控制人對股價的控制能力較強。同時,目前國內監管部門對於証券賬戶實際控制人與名義所有人,以及他們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系監管仍有待完善。對於証券賬戶“出借”的監管幾乎處於真空狀態。這才有了以“徐翔”、“溫州幫”等為代表的游資牛散,實際控制幾百上千証券賬戶,操縱上市公司股價、進行內幕交易的可能。而他們操縱的標的,多數是貼了“低價股”、“績差股”標簽,容易制造“題材”的中小型上市公司。這些情況都與成熟市場非常不同。
保持合理流動性
也要多提示風險
為了股市的長遠健康發展,在保持合理流動性的前提下,防止“績差股”、“垃圾股”大幅爆炒后“一地雞毛”,對於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以及市場監管等方面,業內專家和市場人士又有何建議呢?
桂浩明認為,對於投資者炒作績差股的行為,還是應該有必要的監管。他認為在監管方法上,可以不斷地揭示風險,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比通過人為地中斷交易、壓縮流動性的方法來阻止炒作可能更為實際一些。
傅子恆認為,從監管角度,短期看應當進行有效的預期管理,應當及時向投資者提示風險,這方面監管部門、交易所和券商中介機構等都有責任。同時,監管部門、交易所等應當及時發現、有效抑制各類市場操縱行為。臨時機制還可以採取及時問詢等措施進行控制。從長期看,應當完善包括更嚴格退市機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交易所與中介機構信息提醒制度等在內的市場基本制度,從源頭上解決績差股亂投機的問題。
谷永濤認為,監管層和機構都有必要提醒投資者建立良好的投資習慣,謹慎使用投資杠杆,尤其是在高估值個股的投資配置上。此外,監管層可以對退市制度進行規范,防止劣幣市場出現。
劉鋒認為,目前,A股市場仍沒有建立起通過持股分紅獲得長期投資收益的外部環境。由於股權結構和對投資者背景監管不規范的原因,造成市場價格和公司基本面脫離的情況比較普遍,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主要獲利途徑是二級市場的買賣價差。他認為,可以做的是,充分揭示這種盈利模式下的投資風險。中國市場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中小投資者佔流通股部分的絕大多數。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切實做好投資者保護應始終放在首位。在市場監管方面,劉鋒一直倡導監管部門要盡量提供透明、可操作、一致的監管預期,提升監管信用。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不能讓牛市再成為一個“瘋牛市”,要充分吸取2015年那一輪行情的教訓。無論是監管層還是一些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都應及時地給大家提示風險、潑潑冷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