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元“紅包大戰”開打 企業擠破頭 圖啥?

2019年02月03日08:31  來源:中央電視台
 
原標題:35億元“紅包大戰”開打 企業擠破頭 圖啥?

  近些年,“搶紅包”儼然成為春節新民俗,每年春節紅包大戰,總能掀起一場全民行動的熱潮。和往年相比,參與今年紅包大戰的幾乎囊括了支付寶、微信、百度等所有互聯網巨頭。玩法越來越多,力度也越來越大。

  據不完全統計,各大互聯網企業預計將為今年紅包大戰砸下35億!企業競相入場圖的啥?民眾熱情有增無減,搶紅包生命力到底在哪兒?2月2日晚,互聯網專家包冉和財經評論員胡穎廉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紅包大戰繼續升溫 爭的是啥?

  包 冉:拉新 留存 激活 搶奪紅利

  互聯網專家 包冉:今年紅包大戰升溫有一個背景,就是移動支付格局發生新的變化。類似拼多多的社交電商平台崛起,還有以抖音為代表的新的信息流崛起,會刮分流量。當用戶時間、注意力被新的平台佔據的時候,那以拉新用戶、留存用戶和盤活激活用戶為目的的、新的紅包大戰,就一觸即發。

  胡穎廉:紅包大戰 明爭流量 暗樹形象

  財經評論員 胡穎廉:流量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這些入場企業同時也在拼形象,看在交流過程中產品質量能不能被用戶接受。拼流量,為了吸引增量,可能會讓新用戶得到更多﹔但拼形象需要創新和提升的是產品方式、產品質量,用來細分消費人群、引導消費行為。

  參與熱情有增無減 靠的是啥?

  胡穎廉:搶的是紅包 拿的是獲得感

  財經評論員 胡穎廉:現在的電子紅包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轉你金錢,跟轉賬差不多﹔第二類傳遞的是一種信任,一對多的時候,有人得到多、有人得的少,大家得一個樂呵﹔第三類,升級為參與感、獲得感,比如常見的網上種樹或其他公益,這種獲得感不僅僅是紅包代表的金額本身。

  包 冉:紅包+社交 華人新民俗

  互聯網專家 包冉:紅包大戰算起來今年是第五年,這幾年大多數用戶拿到手的也就塊八毛,有個幾十塊可能就挺幸運了,但大家還是挺高興,可能並不是真為了掙錢。

  我認為,首先,這越來越像過年的一種新的儀式感﹔第二,紅包大戰在平台的引導下,越來越注重消費者體驗,還有公益色彩,比如參與平台活動,平台就在荒漠地帶給大家種樹、種防護林,舉手之勞、於己有益,何樂而不為呢?過去收到長輩的紅包很開心,那是傳統的民俗﹔現在在社交網絡上自己發紅包或者領取網絡平台的紅包,可以說正在成為一個新民俗,而且這種力量可以非常持久。

  胡穎廉:紅包或許消逝 文化生生不息

  財經評論員 胡穎廉:在一個更長的歷史視野當中來看,古代春節的祝福更多是面對面拜個年,這是最好的方式﹔后來有了信件、電話、手機短信,直到今天有了電子紅包。這些都是一種情感或者表達的載體,它們可能演變、也可能消失,但它們背后承載的文化是可以生生不息的。

  包 冉:小小紅包 折射最具活力的互聯網市場

  互聯網專家 包冉:我們看到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平台,都在發紅包。為什麼要發紅包?因為有錢賺,所以他們給消費者補貼,它有大量的新產品、新服務要告訴消費者,這是供給側﹔消費側也非常有活力,可以說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是最勇於敢於樂於嘗試新的產品、新的服務的用戶群體,否則我們不會看到那麼多新的應用雨后春筍般崛起。所以,紅包折射出的,是中國這樣一個擁有非常強大活力的移動互聯網市場。

  胡穎廉:讓紅包插上文化和技術的雙翼

  財經評論員 胡穎廉:紅包大戰,我們看到玩家越來越多,投入規模也越來越大。但如果只是一個不斷增加投入規模的游戲,它一定有玩不下去的一天。因為光靠這樣單一的刺激手段,企業承擔不起,用戶也會越來越難被打動。所以,就紅包來說,強化文化的傳承和技術的創新,非常重要。文化是基因,是賦予搶紅包更多內涵,更多價值的源頭﹔技術創新,會賦能企業,創造更多更新鮮的玩法,同時也培養、吸引更龐大更活躍的用戶群體,二者缺一不可。

(責編:朱一梵、李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