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2019年公募基金業五大猜想:總規模有望突破15萬億元

王明山
2019年01月07日08:19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公募基金終於走過不確定的2018年,這一年,可以說是悲喜交加,悲傷大於喜悅。展望2019年,不確定性依然像隻灰犀牛蹲在面前,讓基金從業人員既彷徨迷茫又充滿期待。因此,把脈2019年基金業的走向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今日,本報特別推出對公募基金業的五大猜想。

猜想1

管理資產總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

公募基金行業20年的成長一直伴隨著嚴監管、高透明度的標簽,這也使得其不像近幾年私募基金的“野蠻生長”,公募基金行業一直穩健、規范地進行資產管理服務,產品數量和規模總量穩步增長。

基於對往年公募基金行業數據的分析,《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預測:到今年年底之時,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的總規模(不包括專戶)將突破15萬億元,較之2018年年底的總規模增長15%以上﹔公募產品數量將突破5600隻,較之去年年底的總數量增加8%以上。

截至去年12月31日,根據銀河証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我國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131家,合計管理主代碼基金數量5147隻,管理基金資產淨值130045.37億元,份額規模128681.1億份。其中,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后的總資產規模為4.84萬億元,較之2017年年底的4.48萬億元,全年增長3577.9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在去年監管層有意控制貨幣基金的規模,但貨幣基金全年的規模仍在穩步攀升。2018年全年,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從2017年底的67661.51億元增長到75888.86億元,規模增長了8227.35億元,全年增長12.16%。

由於此前採用攤余成本法的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具備“保本保收益”屬性,這類產品在去年也不再獲批,取而代之的將是市值型貨幣基金。早在去年年初,就有眾多基金公司紛紛上報了新型的貨幣基金,經過一年之久的發酵,部分新型貨幣基金有望在今年獲批,而這類符合監管導向的貨幣基金一經發出,必定會收到大量資金的追捧,助力2019年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向上攀升。

另外,A股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的長期調整行情外,主要投資標的的估值水平均下落至歷史地位水平。此前從權益基金中撤出的部分資金,具備明顯的風險偏好,有望在2019年股市回暖時重新回到權益基金市場,即便是2019年A股市場未出現回暖行情,就中長期來看已經具備極高的配置價值,想必會有一批成熟的資金抄底入場。

為投資者提供不同種類的基金產品,是公募基金行業一直努力的方向。隨著基金公司越來越壯大,基金公司內部投研體系越來越完善,公募基金市場上產品總數量繼續穩步攀升。

在2018年,公募基金市場上產品數量從4692隻擴容至5147隻。具體來看,股票型基金由767隻擴張至868隻,混合型基金由2172隻擴張至2311隻,債券型基金由1196隻擴張至1428隻,貨幣型基金由395隻減少至383隻。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市場的嚴峻考驗下,公募基金市場上部分產品被出清。《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梳理發現,在去年全年,若不同份額基金合並統計,共有380隻基金清盤。到2019年,管理不善、業績落后、規模較低的產品已經歷了大規模的清理,在今年這一數據將大幅走低。

基金延長募集期的現象在去年已屢見不鮮。《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梳理發現,在去年全年共有145隻基金先后發布過延長募集期的公告,尤其是對於眾多小型基金公司的權益基金來說,去年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的認購情緒比較低落,新基金的募集仍面臨很大的壓力。到2019年,剛好是部分權益基金的募集期結束,新產品的成立,也將進一步抬高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的總規模。

去年年底,多位債券基金的基金經理均預測今年會延續去年的債市牛市行情,基金公司也會在今年趁機完備債券基金產品線,而債券基金的持有人更多的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於債券基金的認購金額也相對較高,公募基金市場上債券基金的總規模會進一步擴張。

猜想2

貨幣基金規模佔比進一步走高

貨幣基金規模雖然在去年經歷了有史以來的最嚴控制,但仍在去年保証了12.62%的增長率。《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貨幣基金總規模在公募基金市場總規模中的佔比不斷走高,而在2019年,貨幣基金規模擴張的速度大概率會跑贏公募基金所有產品的規模擴張速度。

在2016年年底時,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為4.47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為9.11萬億元,佔比49.07%﹔到2017年年底時,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為7.13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為11.55萬億元,佔比61.73%﹔到了2018年年底,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為8.16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為12.93萬億元,佔比63.11%。

選擇申購貨幣基金的投資者目的十分明確。除了風險較低、資金流動強、起購點低、轉換靈活、操作便捷等優點之外,更重要的是看重了其保本屬性。資管新規落地后,公募基金市場上的保本基金面臨著轉型或清盤的命運,貨幣基金的相對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即便是部分貨幣基金或短期理財債基由攤余成本法轉換為市值法,仍很難出現虧損的情況。

一方面,存量的貨幣基金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張。從天弘余額寶面世以來,各家基金公司紛紛探索與銀行、券商、互聯網平台之間的合作模式,憑借著清晰易懂的產品介紹和操作便捷、保証本金安全的優勢,吸引著大量投資者和大量資金,這也是近幾年貨幣基金規模擴張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新的採用市值法的貨幣基金有望獲批。在去年年中,就有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監管層正在積極與基金公司溝通,該人士表示,基金業協會先后召集基金業人士召開了兩場關於市值法貨幣基金的研討會,會議討論了市值法貨幣基金相關指引,主要焦點集中在市值法貨幣基金更名為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是否征收懲罰性贖回費,初始淨值設定為100元等方面。

作為攤余成本法貨幣基金的有力補充,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積極上報市值法貨幣基金。華南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負責人此前也曾表示,“行業內眾多基金公司在籌備市值法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基金不再沿用攤余成本法之后,部分之前旗下缺乏攤余成本法短期理財基金的基金公司也想嘗試上報市值法短期理財基金,但得到的監管反饋是再等等。而對於市值法貨幣基金,監管則鼓勵基金公司上報。”

去年理財新規落地,部分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設立理財子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將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固收業務造成巨大沖擊,《証券日報》記者也詢問了幾家基金公司如何面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嚴峻挑戰。有北京一家基金公司電商總監對記者分析稱,未來公募基金在固收業務上將會呈現兩大類別的聯合:銀行系基金公司與理財子公司聯合,非銀行系基金公司與互聯網平台聯合。

該電商總監對記者表示,基金公司會進一步在深度和廣度上尋求與互聯網平台的合作,在貨幣基金之外,會考慮退出新的產品,如債券基金、產品組合等等。“但是,我們會把現在的貨幣基金做到一定的規模,再對大量的客戶進行精准畫像,給他們提供新的產品。貨幣基金的規模要做到多大才合適呢?至少是目前的5倍以上吧,客戶量要達到千萬級別。”他說道。

猜想3:

人才加速流動融入大資管“一盤棋”

2018年公募基金行業的痛點不止權益基金的普遍虧損,還有諸多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A股市場的長期調整,也在不斷挑戰著基金管理人員的心理承受程度,甚至有基金經理在臨近年末時舍年終獎而去,留下一批業績慘淡的基金產品和投資者的一片唏噓。

《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統計發現,在去年單邊下跌的極端行情中,先后有211位基金經理離職,僅次於股市行情不佳的2015年。而在2015年時,基金經理離職的高發期主要集中於股市暴漲的上半年,而今年基金經理的離職則貫穿全年,管理產品業績差是基金經理離職的主要原因。

基金高管的變動也十分頻繁。去年全年,共有91家基金公司發布了266則高管變動的公告,包括基金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督察長、副總經理等職位的新任、出走和更替。作為公司“掌舵人”,基金公司總經理和董事長職位的變動尤其受到行業的關注,記者梳理發現,去年全年,已經有28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和24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變更。

盡管在去年全年有多達266位高管變動,但是較之往年已經在逐漸下降:在2017年全年,共有244位基金公司高管變動﹔在2016年全年,共有251位基金公司高管職位發生變動﹔在2015年,更是有318位基金公司高管職位變動。考慮到基金行業高管隊伍的不斷壯大,近年來,基金高管變動的比例在不斷走低。

公募基金行業對人才的吸納,對於FOF基金經理和量化基金經理的招聘尤為惹人關注。

打開招聘網站,關鍵詞輸入“公募基金”,最為扎眼的是對於FOF基金經理的招聘。從2017年公募基金推出FOF產品開始,對於組合管理人才的招聘和挖掘就從未間斷,由於具備FOF管理經理的人才稀缺,基金公司不惜開出數百萬元的年薪招聘FOF基金經理及資產組合部負責人,養老目標基金推出之后,基金公司更是加大力度挖掘FOF基金經理,進一步豐富公司旗下投研團隊。

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獲批,對於公募基金尤其是銀行系基金公司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面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天然的資金、渠道優勢,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固收業務將受到擠兌,他們也面臨著公司層面的戰略調整。《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採訪數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獲悉,量化基金會成為其下一步的戰略方向,目前這些基金公司正在從行業內部和學術界尋找優質的量化基金人才,完善公司的量化投資隊伍。

而在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又面臨著被銀行理財子公司“挖牆腳”的尷尬局面。去年12月份,《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注意到,就已經有銀行通過獵頭公司為即將落地的理財子公司公開“挖人”,對於投資總監一職,給出的年薪待遇最高達到210萬元。記者通過招聘網站聯系到該獵頭公司,多家銀行都在為即將落地的理財子公司積極部署投研部門,而公募基金的投研老將則是獵頭公司“挖人”的重點對象。

猜想4

保本基金和分級基金清退進入沖刺

去年4月27日,四大監管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正式對外發布,開啟了大資管行業的統一監管的新時代。其中,資管新規所提到的金融去杠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等要求,也使得部分不符合監管導向的基金產品面臨整改。

保本基金由於具備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分級基金採用杠杆策略——成為今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重點清理的對象。截至去年年底,正進行轉型或完成轉型的分級基金有69隻,正進行轉型或完成轉型的保本基金有45隻。《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獲悉,各家基金公司對於旗下大部分產品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規模較大的基金會在“過渡期”進行整改。

去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証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對公募基金的存量產品有著重大沖擊。具體來看,公募基金市場上有5類產品不符合資管新規導向,面臨整改,分別是保本基金、分級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短期理財基金和部分貨幣基金。

具體來看:首先,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和“去杠杆”,具備保本屬性的保本基金、採用杠杆策略的分級基金必然將退出,基金管理人隻有清盤或轉型兩種選擇﹔其次,資管新規要求混合類產品中任一類資產倉位不能超過80%,有部分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倉位可以在0-95%浮動﹔再次,部分採用攤余成本法的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要進行調整,需變更為封閉式產品繼續運作或改用市值法運作。

距離資管新規發布已經有近8個月的時間,《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獲悉,目前對於旗下大部

分不完全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已經完成整改,有些規模較大的保本基金將會在過渡期內完成整改。相比之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資管新規給出了到2020年的過渡期,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想必到2019年年底,基金公司對於旗下規模較大產品的清理工作也會基本完成,避免拖延至2020年。

保本基金提前贖回費率較高,在這類基金收益本來就不高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因贖回造成實質性虧損,保本基金的“保本”僅是對持有保本期的認購者的承諾,對中途加入的投資者並沒有“保本”的保証。而2019年正是最后一批保本基金密集到期之時,可以想象到,在這些保本基金到期后,投資者會密集贖回,保本基金的規模也會出現大幅縮水。

而分級基金在去年的加倍虧損,讓投資者有些“寒心”。隨著2020年最終過渡期尾巴的臨近,分級基金轉型也會提上日程。因為對於分級基金來說,轉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按照合同來辦事兒,召開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方可成行,而在去年就有因為“參與表決的基金份額不足”而出現持有人大會未能成功召開的案例,所以在2019年,基金公司也會盡早准備旗下分級基金的轉型工作。

猜想5

指數基金規模將進一步擴容

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來說,指數基金在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中一定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具備低費率、透明度高、長期收益優異等優點的被動指數基金,容易獲得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廣泛認可。居於此,指數基金產品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基金行業新的增長點,而對於我國公募基金市場上的指數基金來說,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指數基金在去年全年收到投資者追捧,尤其是跟蹤寬基指數的ETF產品更是在去年實現了規模的翻倍。《証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去年年初時,公募基金市場上共有155隻ETF產品(剔除貨幣ETF,下同),合計流通份額達到831.96億份,而到去年年底,公募基金市場上ETF產品的數量已經增至198隻,合計流通份額達到1763.43億份,較之去年年初已經實現了翻倍。

所謂ETF,是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簡稱,國內目前的ETF都是指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ETF屬於開放式基金的一種,其結合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特點,投資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購或贖回基金份額,同時,又可以像封閉式基金一樣在二級市場上按市場價格買賣ETF——ETF產品的高度透明性,也為其在去年的規模爆發埋下了伏筆。

ETF產品總體規模在去年實現翻倍的背后,是不斷有ETF產品的規模刷新著最高紀錄。排除年內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共有122隻ETF在去年年底的最新基金規模是其去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佔比近八成。

備受關注的幾隻明星ETF產品更是頻頻受到資金的青睞。如華夏上証50ETF,該基金在去年年初時的流通份額僅有133.21億份,截至去年年底的流通份額已經增至211.82億份﹔規模爆發最為明顯的是華安創業板50ETF,該基金成立於2016年6月份,在去年年初時的流通份額僅有2.9億份,截至去年年底其流通份額已經迅速增至202.58億份,去年全年增長了近70倍。

不僅是上面提到的華夏上証50ETF和華安創業板50ETF,包括目前規模較高的易方達創業板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等產品,都是屬於跟蹤寬基指數的ETF產品。而跟蹤標的較為小眾的ETF產品,如全指工業ETF、民企ETF、中証軍工ETF等產品,雖然其規模在去年全年也有一定的增長,但增長速度較之寬基ETF相距甚遠。

實際上,從2018年基金三季度披露的機構持股名單也能夠看出,眾多機構資金表現出了對寬基ETF的青睞。去年三季度末,險資、券商等主力資金也相繼出現在多隻ETF產品的機構持有人名單中,如華安創業板5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中便新增了中國人壽、華夏人壽、平安養老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

去年四季度,多隻規模較大的ETF產品出現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淨贖回,不過在近幾個交易日,又有更多的資金申購這些ETF,使得規模較大的寬基ETF繼續保持著規模的淨增長。對此,也有基金經理坦言,去年涌入ETF產品的大量資金具備明顯的風險偏好,在權益市場變現不佳時進入ETF產品,寬基ETF具備更高的透明性和穩定性,尤其受到各路資金的青睞。

伴隨著ETF這一指數產品火爆的同時,也有基金公司表示將開始著手布局主題類ETF。有ETF基金經理在接受《証券日報》基金報道組採訪時表示:“與海外成熟市場上指數基金龐大的市場佔比相比,我國公募基金市場上指數基金規模和數量依舊是‘九牛一毛’,隨著投資者教育工作的廣泛展開、A股市場不斷走向成熟,我國公募基金行業指數基金勢必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