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五大關鍵詞 盤點2018年金融行業的疏與堵

朱一梵 實習生李玥
2019年01月05日09:31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2018年,對於中國金融業來說,是“疏”、“堵”結合的一年,也是變革的一年、創新的一年、重塑的一年。

暢通金融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為之“疏”,防治風險漏洞、深化金融監管、從嚴從實執法 ,為之“堵”。 “疏”與“堵”雙線交織,匯聚成2018年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脈絡。

人民網記者梳理“一行兩會”全年公開新聞資料,詳解2018年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五大關鍵詞。

一、監管:深化改革從未停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混業經營的中國金融業出現了跨行業、跨市場的鮮明特點。到了2017年,許多大銀行都有自己的投行部門和基金,比如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等。此外,像平安、中信、光大等大型集團都拿到銀行、券商、基金、保險、信托的全牌照。銀行、基金、保險、信托的絕對界限都已經被打破,形成了實際上的混業經營局面。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關於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改革發展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大政方針和頂層架構確立。2017年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從最高層面強化金融監管協調﹔2018年年初,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挂牌,“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格局改革為“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格局。這樣的新監管格局,更符合我國金融業的新業態與現實情況,減少了監管重疊,明確了監管分工,提高了監管效率。

在新的架構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切實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產業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更加有效,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宏觀審慎管理理念和框架逐步確立,系統性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強化。

二、資管新規:重塑資產管理業態

2017年年底,我國資管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11萬億。近5年,我國資管市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40%。銀行理財、保險、基金、信托,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涉足資產管理。龐大活躍的資管市場,如果缺乏監管必然會滋生風險。

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從彌補監管短板、提高監管有效性入手,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准,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准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同時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合理設置過渡期。

7月20日,人民銀行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就過渡期內有關具體的操作性問題進行明確,進一步闡釋公募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范圍,進一步明晰過渡期內相關產品的估值方法,進一步明確過渡期的宏觀審慎政策安排和自主有序整改。

《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強化金融機構勤勉盡責義務,打破剛性兌付,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加強非標投資管理,規范資金池和資產組合管理,明確資本約束和准備金計提要求,分類統一杠杆標准,抑制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建立綜合統計制度,約束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堅決貫徹和落實,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調整之后,人民銀行制定出台的第一個審慎監管基本制度,核心在於彌補監管短板、治理市場亂象、防范系統性風險,對資產管理行業的規范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指導意見》作為立足資產管理行業整體的規范性文件,邁出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第一步,將重塑資產管理業態,引導行業走向規范和成熟。

三、定向降准:兩字之差,引來2.3萬億活水

縱觀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流動性定調有所改變。第一季度報告中,央行將流動性定調為“合理穩定”。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流動性由“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這無疑釋放了一個巨大的政策信號。第二、三季度報告中,央行也將措辭調整為流動性 “合理充裕”。

1月、4月、7月、10月,央行先后進行了四次定向降准,合計淨釋放2.3萬億流動性,主要用於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央行認為,定向降准可以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那降准是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呢?為了保証金融機構有足夠的流動性,央行強制要求各金融機構在央行要有一定的存款。這筆存款被稱為存款准備金。降准,就是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舉個例子,銀行有100元,要在央行存20元,隻能用80元放貸。現在,央行隻要求存19元,那麼,就多出1元可以放貸。這樣,市場上流動性就增加了。定向,就是通過政策引導,使增加的流動資金“精准滴灌”到小微和民營企業。

央行表示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四、 “三支箭”:組合拳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2018年,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央行提出要用好“三支箭”支持民營企業拓寬融資途徑。如何才能利用“三支箭”,讓貨幣“池子”裡的水流到“缺水”的民營企業手裡?

“第一支箭”是增加民營企業的信貸,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2018年,央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3000億元,基本都是針對小微和民營企業。2018年前三季度,金融機構普惠口徑小微貸款增加 9595 億元,增量相當於上年全年水平的 1.6倍。

“第二支箭”是出台具體政策幫助民營企業發債融資。2018年10月,央行推出了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投資者購買該工具,相當於給民營企業債買“保險”。截至11月29日,已有23家民營企業,通過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募集資金142億元。

“第三支箭” 是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為穩定和促進民營企業股權融資,央行正推動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為出現資金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階段性的股權融資支持。

五、機構評級:完善宏觀審慎框架基礎

2018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完成了對4327家金融機構的首次央行金融機構評級。什麼是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呢?

2017年底,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戰略部署,央行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為基礎完善宏觀審慎框架。

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對象包括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銀行機構及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評級結果分為1~10級,級別越高表示機構的風險越大。

央行金融機構評級重點關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考核指標數量非常多。僅以大型銀行評級的指標體系為例,重點突出規模性、復雜性、關聯性和活躍度等內容。此外還考察創新業務風險管理、銀行對分行和下屬機構的管理能力、跨境人民幣業務風險評估和外匯自律行為等指標。

根據金融機構評級結果,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還可依法直接採取加強監測、風險警示、早期糾正和風險處置等措施。對於評級結果為8級(含)以上的金融機構,在金融政策支持、業務准入、再貸款授信等方面採取更為嚴格的約束措施。由此看來,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可以認為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 

(責編:王仁宏、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