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對外開放40年,那些難忘的“第一次”

2018年12月11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對外開放精彩瞬間
  肯德基餐廳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受到民眾圍觀的場景。在此后的幾十年中,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國外餐飲品牌迅速走進中國百姓的生活。
  (肯德基提供)

  對外開放精彩瞬間
  為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三期配餐樓全景。成立之初,北京航食每天隻生產配餐600多份,如今日均配餐量已突破10萬份,日均服務航班500余架次,提供2500多種餐食。
  (北京航食提供)

  對外開放精彩瞬間
  為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碼頭,一艘貨船正准備裝卸貨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沿海地區物流業發展迅速。近年來,廣西在海、陸、空立體式推進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成為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一個生動案例。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對外開放精彩瞬間
  為不久前,兩位外國留學生正在展示自己烹制的中國家常菜。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在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的同時,越來越多海外學子也積極來華深造。
  石玉成攝(人民視覺)

  對外開放精彩瞬間
  為2018年12月6日,一些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大廳內觀看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質量變化的實物展。據了解,“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累計參觀人數已突破百萬。
  新華社記者 潘 旭攝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40年來,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對外開放帶來的種種變化和機遇,更是深深地影響著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今天,本報推出特別報道,採訪了5位不同職業、不同時段、不同視角的改革開放親歷者,分享對外開放中那些難忘的“第一次”。這些普通而又珍貴的故事,將為人們觀察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打開一扇別樣的窗口。

  ——編者  

  

  簽字的一刻,掌聲經久不息

  本報記者  邱海峰

  回憶起17年前多哈那歷史性的一幕,時至今日,當時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如今的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仍很激動。他對本報記者說,“時任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代表中國政府簽字,我還記得他用的是上海英雄牌鋼筆。那天,我們中國代表團40多人享受了特殊待遇,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坐。很多人多次親身參與了一輪輪的談判,所以決定宣布的那一剎那,所有人都興奮地站了起來,長時間地用力鼓掌。”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對外開放歷史中的一件大事。從復關談判開始,霍建國親歷了整個入世談判過程。霍建國說,入世談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984年起,國內已經開始討論要不要恢復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問題﹔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了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再到后來進入接觸和談判,總過程歷時15年之久。

  作為入世談判團隊的成員,霍建國跑了十幾趟日內瓦。加入WTO,中國全方位融入國際市場,霍建國本人也見証了這一歷程。他給記者出示了一組數據:在2000年,也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一年,中國是世界上第七大貿易國﹔到了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幅創6年新高,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2001年的468.8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63.2億美元,年均增長6.9%。“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並讓人們對開放的預期更加清晰。”

  鏈接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2001年9月17日,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18次會議舉行正式會議,通過了中國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中國也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在為世界提供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不斷開放國內市場,在實現自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

  

  吃洋快餐是為了趕時髦

  本報記者  李  婕

  民以食為天。追溯關於改革開放的大眾記憶,或許免不了第一次吃洋快餐的經歷。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開業,成為首個進入中國的外資餐飲。肯德基前門店,因此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那是1988年,河北保定的孫浩跟著父母第一次來到北京,看到肯德基前門店外面排了長長的隊伍。早在新聞上聽說北京開了一家“洋餐廳”,心裡直痒痒的孫浩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跟父母撒嬌請求嘗嘗鮮。“當時也不害怕人家笑話,在大街上就聞著香啊!”

  拗不過小孫的父母排了一個小時的隊終於坐進了餐廳。“記得我們要了一份7.3元/份的套餐,有2塊吮指原味雞、土豆泥、沙拉之類的,為了省錢也沒點可樂,就著爸媽帶的水吃完了。”孫浩說,他已經不記得第一次吃是什麼味道了,但把放炸雞的盒子帶回了家,到學校還給同學們“吹噓”了好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去肯德基吃洋快餐成了時髦的事情。很多人來北京要去肯德基,和門口的山德士上校合影留戀。同樣也鬧過不少笑話:坐下左等右等沒來服務員,才知是前台點餐﹔點了漢堡,還問要筷子﹔不知道炸雞啥樣,很多人拿鍋來裝……

  如今,這些有趣的記憶永遠成為歷史。肯德基開到了中國1200多個城鎮,再也不是稀罕的地方﹔更多洋快餐品牌,麥當勞、德克士、必勝客、賽百味、味千拉面等進入中國﹔獨具特色的風味餐廳,日餐、韓餐、俄羅斯餐、法餐和西餐、東南亞餐等等應有盡有。

  餐廳還只是飲食的一小部分。近些年,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地道食材遠渡重洋抵達中國,點綴著中國家庭的餐桌。在不久前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是參與國家數量和企業數量最多的展區。新西蘭的牛肉、阿根廷紅蝦、芬蘭栗飼豬肉、珍藏版拉菲紅酒、日本的壽司、東南亞的熱帶水果……改革開放,豐富著中國人的舌尖體驗。

  鏈接

  餐飲是外國商品服務最集中的體現。在外國餐飲企業進軍中國的過程中,海外華僑華人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譽為“中國肯德基之父”的美籍華人王大東,就是其中一位。1987年冬天,在王大東等人的努力之下,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連鎖快餐店在北京前門開張。如今,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星巴克、必勝客、COSTA等國外餐飲品牌在華都擁有數以千計的門店,中國的本土餐飲也快速發展,“食在中國”吸引著海內外的朋友。

  

  出國訪學,從驚奇到自信

  本報記者  王俊嶺

  改革開放,不僅加速了中國與全球資金、商品、技術的交換,更打開了人文學術領域交流的大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就是改革開放后最先走出國門的人之一。1982年,沈驥如經單位推薦,獲得了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留學訪問的機會。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歐洲學院,沈驥如同來自美國、西班牙、泰國等國的青年學者一起就歐洲經濟一體化學習了十個月。回想起第一次出國的往事,沈驥如至今感慨萬千。

  “1982年去荷蘭,是我第一次出國,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到達北京機場准備出發時,感覺到茫然不知所措。因為那個時候中外人文交流剛起步,航空旅客並不多,機場候機大廳裡基本都是外國人。”沈驥如對記者說。

  給沈驥如帶來更大沖擊的,是出國后的所見所聞。“到了荷蘭之后,我第一次看見了雙向兩車道的高速公路,各種類型的汽車以每小時100公裡以上的速度行駛著。我當時就想,什麼時候我的祖國能有這麼好的基礎設施呢?在課堂上,我們接觸到很多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指標’,像每百人電話數、家庭汽車平均保有量、能源生產和消費量等等。而當時,我發現按照這些指標衡量,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非常大。”沈驥如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沈驥如往返全球各地的機會逐漸增多,中國各領域的飛速發展也讓他從吃驚到平淡、再到自信。沈驥如說,今天,中國趕上來了。中國已經擁有了十幾萬公裡的高速公路,2萬多公裡的高速鐵路,水電、火電、光伏、風電、核電等發電量加速趕超,很多指標中國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或前列。這些都是開放這面鏡子照得出來的變化。

  鏈接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大門。從那時起,中國乃至世界迎來了一個從未有過的留學大潮。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主動向發達國家大規模派遣留學生。隨后,自費留學、考取獎學金留學也成為人員走出去的重要形式。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積已達519.49萬人,成為全球留學第一大國。

  

  合資企業讓自己開了眼界

  本報記者  李  婕

  看外資進入中國的歷史,繞不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1980年5月1日,中外合資企業“001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投資雙方分別為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伍沾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合資企業啥樣,這很難想象。但也有年輕人,甫一畢業,便邁進“001號”的大門,成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

  那一年,付燕君19歲,從北京市服務學校烹飪專業畢業,“專業對口”來到了北京航食。他仍然清楚地記得在第一家合資企業工作時耳目一新的感受。“真是開了眼界,特別震撼。”付燕君說。

  上世紀80年代,廚房用火靠燒煤,平房裡沒有冷熱水管,案板是木頭的,更沒有洗滌靈這樣的清潔洗劑。但付燕君發現,在北京航食的工作間裡,用的都是電煎鍋、蒸汽湯鍋這樣的電器設備,冷熱水管兼備,案台廚具都是不鏽鋼的。“連食材啥的包裝都是進口的,以前哪有機會見吶!”他說。

  決定到北京航食的時候,身邊不是沒有質疑。“進去了是不是就要剝削我們啊?”付燕君說,剛開始,自己心裡也打鼓,但是到公司體驗一圈,心放下了。“一水兒沒見過的先進設備,員工都是要考勤的,還是很榮耀啊。”

  懷著這樣的心情,付燕君在北京航食一干就是38年。“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學習,現在我們自己本事也長起來了。”他說。從普通員工開始,付燕君一路做到行政總廚,也感受到“國家強大了,企業發展了”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化。比如,今天北京航食的廚師來自瑞士、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被稱為廚師隊伍的“聯合國軍”。從19歲到57歲,經歷過配餐量從幾百份到上十萬份的增長,付燕君在一線見証改革開放,也不斷確認自己最初的判斷,“肯定有發展前途!”

  鏈接

  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通過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一步。此后,汽車、餐飲、電子等各領域都涌現出了大批合資企業的身影。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對“負面清單”管理經驗的探索,中國對外資准入限制加速放寬,為外資來華投資興業創造了更為寬鬆的條件。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363億美元,規模是1983年的60倍。

  

  從兩艘小漁船起步

  本報記者  王俊嶺

  “上世紀90年代公司業務剛開展時,我們只是擁有兩艘捕魚船小船隊,后來逐步發展壯大到十幾艘遠洋捕撈船,沒想到現在能到海外投資建基地。”福建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忠杰回顧20多年的發展,感慨頗深。

  陳忠杰介紹,隨著客戶對海產品需求數量和質量的提升,近海水域越來越難以滿足需要,公司開始琢磨有沒有可能到海外拓展業務。“開放的一大好處就是讓人員交流和信息溝通更加緊密,走出國門更加便利,宏東漁業就受益於此。”陳忠杰說。

  隨著宏東漁業食品加工出口業務的擴大,企業逐漸得知了全球漁業資源的更多情況。2009年前后,宏東漁業陸續派人專門去非洲、南美等地考察,最終選中了毛裡塔尼亞作為企業第一次海外投資的目的地。

  “毛裡塔尼亞北邊緊挨撒哈拉沙漠,西瀕大西洋,雖然當地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毛裡塔尼亞人對於捕撈並不在行,很多海產品白白地晾在海灘上。究其原因,就在於當地捕撈、加工、運輸等方面基礎設施的落后限制了漁業資源的開發。”陳忠杰說。

  下定投資決心后,宏東漁業先后投資數億美元建起了現代化漁業基地,包括碼頭、冷庫、加工廠、修船廠、制冰廠、海水淡化廠、員工培訓中心、生活區等,不僅拓展了企業漁業資源,而且帶動了當地上千民眾的就業。在談及未來的前景時,陳忠杰充滿信心:“宏東漁業在毛裡塔尼亞的互利共贏十分成功,當地也非常歡迎我們。我們感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願意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國際經貿合作,這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來說是新的歷史機遇。”

  鏈接

  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各行業企業的不斷壯大,中國在外貿投資領域從“招商引資”為主日益轉向“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協同並進。商務部等機構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累計對外投資達1.88萬億美元。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領域已逐漸從大型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項目拓展到旅游、電子商務、人文教育交流等領域。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