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規范管理二手交易平台:理念不能舊 管理更要新

本報記者  劉  峣
2018年12月07日08: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閑置物品借享平台上,工作人員將閑置物品情況進行登記后張貼出來方便居民借用。
  資料圖片

  經歷了“雙11”的爆買,家裡多余的閑置物品往哪兒放?從二手交易平台賣出去,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數據顯示,去年,有近8000萬中國用戶成為線上二手交易平台的消費者,預計今年用戶規模將超過1億人。

  在電商巨頭的支撐下,蓬勃發展的“二手經濟”“閑置經濟”成為消費升級的寫照。與此同時,二手交易平台的種種問題和陷阱,也讓人感慨“套路”之深。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消費升級助推

  “二手經濟”,是指消費者通過轉售、交換等交易方式處置閑置物品或服務,以獲得收益。方興未艾的“二手經濟”正處風口之中,據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已達5000億元,並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

  可觀的市場吸引了包括阿裡巴巴、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的搶灘。有研究顯示,目前二手交易市場中,幾家多環節參與的二手交易平台已基本佔據行業頭部,流量優勢比較明顯。除此之外,由於綜合業態間相互關聯的緊密,一些綜合電商的二手交易平台也收獲了不少流量。

  為何二手交易能夠從不起眼的“跳蚤市場”一躍成為一門“大生意”?業內人士稱,隨著互聯網和電商的發展,消費結構的升級帶來了存量經濟,給二手交易市場提供了成長空間﹔消費觀念的轉變則給用戶和平台創造了成長機遇。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張莉說,中國的二手交易平台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例如市場活躍度更高,經濟體量大﹔有電商大平台參與,發展空間大﹔二手商品品類豐富,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產業鏈條長,一體化程度高,物流服務等能夠保駕護航。

  陷阱層出不窮

  雖然在網上進行二手交易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不少人都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貨物真假、交易及時性、信用懲罰機制、交易雙方信息等方面的“坑”,讓二手交易平台時常遭遇消費者質疑。

  質量問題是出現最多的場景。與新商品不同,二手交易大多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對於商品的新舊、好壞等理解不同,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這導致二手交易平台頻繁出現真假難辨、以次充好等問題,由此引發的買賣爭議也屢見不鮮。在此過程中,平台很難從事中和事后進行監管。

  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賴明明認為,二手市場具有“檸檬市場”特點,即信息不對稱,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這導致交易中容易出現欺詐行為。

  與此同時,由二手交易平台引發的詐騙行為頻繁出現。不法分子通過冒充客服、發送釣魚鏈接等方式,繞開平台進行交易,騙取買家和賣家的“保証金”。日前,有主持人在社交媒體上稱自己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此類騙局,激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專家表示,我國對二手交易沒有特殊性的法律規定,由於依據的法律跨度太大,造成執法難度也較大。二手交易平台應該加強對賣家的信用資格的審查審核,如果發生詐騙,平台應協助消費者追回款項,如果無法追回,平台也應對消費者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管理規范出台

  有二手交易平台負責人表示,目前消費者急切需要平台提供居間服務,例如平台在買賣雙方交易中提供質量檢測、提供統一的價格標准參考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等,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交易體驗、更加信任二手交易。

  針對二手交易平台的諸多問題,日前,商務部發布了《互聯網舊貨交易平台建設及管理規范》公開征求意見函(下稱《規范》)。業內人士稱,這一規范有望為二手交易平台套上“緊箍咒”,真正發揮二手交易平台促進資源循環的作用。

  在平台建設方面,《規范》從技術性、安全性、功能性和建設機構等方面提出了63條具體要求。其中在舊貨質量管理方面,舊貨質量鑒定應符合相關規定,宜實行品質分級﹔經過鑒定,品質達不到相應的強制性國家標准,不得銷售﹔商戶對舊貨進行維護、修理、加工、改造、翻新后,應承擔其產品質量責任。

  在安全性方面,《規范》要求平台應具有數據加密、系統用戶認証、基於角色的審計能力﹔支持對交易狀態的監控,支持異常交易的處理﹔支持對通過網絡交易的數據進行數據加密處理﹔支持以網頁提示、短信提醒、郵件提醒等方式對異常情況進行提示。

  而在經營活動管理上,平台應對商戶的信用情況進行監控與記錄,建立並完善網上交易的信用評價體系和交易風險警示機制。應當加強提示,督促站內經營者履行有關法律規定和平台管理制度,增強誠信服務意識,倡導良好的經營作風和商業道德,對違法違規經營的站內經營者,平台經營者應暫停或終止其交易。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