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資管領域監管辦法基本出齊

理財子公司監管規定正式出爐 資管行業格局將重塑

2018年12月06日08:27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理財子公司業務輪廓及22萬億非保本銀行理財投向已初步明確。銀保監會日前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標志著涵蓋主要細分資管領域的全套監管辦法基本完成。銀行自身開展理財業務需同時遵守“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則需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管理辦法》。

  業內人士表示,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將重塑資管行業格局,未來資管行業將從平等競爭走向職能分化,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或將形成差異化競爭和合作並存的格局。

  理財子公司監管規定正式出爐

  相比征求意見稿,《管理辦法》正式稿在准入條件、投資范圍、銷售門檻和渠道等方面無重大變化,制度設計與其他資管機構大致持平。同時,在立法框架、股權管理、自有資金投資、內控隔離和交易管控等方面進行了完善,增強了商業銀行這一金融子行業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實力。

  對於備受關注的投資門檻,《管理辦法》明確:不設立公募理財銷售起點,不強制要求臨櫃面簽,代銷渠道放寬。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全部理財子公司將會把理財銷售門檻降為和其他資管產品同樣的起點,為1000元或1元?對此,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認為可能性較低。“理財子公司或會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型設置不同的銷售起點。比如,現金管理類產品將會對標貨幣基金,銷售起點或會從現在的1萬元繼續降低至1000元。但封閉式淨值型產品銷售起點可能不會太低,單位淨值的每日變化更要求投資者擁有一定的風險意識,所以不適合太低的銷售門檻。”她表示。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管理辦法》最大變化在於對自有資金限制進一步放寬。征求意見稿禁止自有資金購買本公司的理財產品,此次正式稿中規定自有資金可以投資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但“不得超過其自有資金的20%,不得超過單隻理財產品淨資產的10%,不得投資於分級理財產品的劣后級份額”。對此,專家表示,這一變化會影響理財子公司FOF或MOM投資時是否可以選擇自己公司的理財產品,同時也有助於理財淨值化轉型初期的平穩過渡,可用自有資本金募集理財產品,防止青黃不接。

  同時,《管理辦法》對非標等方面的投資管理增加了具體說明。如在非標投資管理方面增加了“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投資於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的,應當實施投前盡職調查、風險審查和投后風險管理”,以及新增四十三條“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將投資管理職能與交易執行職能相分離,實行集中交易制度”,對銀行理財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股權轉讓方面,《管理辦法》略有放寬。對股東的限制中增加了“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的除外”。對此,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是為了“鼓勵各類股東長期持有理財子公司股權、保持股權結構穩定的同時,為理財子公司下一步引入境內外專業機構、更好落實銀行業對外開放舉措預留空間”。

  大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策略將現分化

  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0家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括5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和6家城商行。目前在27家具有公募基金托管資質的商業銀行中,郵儲銀行、渤海銀行、恆豐銀行、浙商銀行、上海銀行、包商銀行、廣州農商行7家銀行尚未公告理財子公司設立計劃。

  從目前已披露的擬設理財子公司公告看,各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從不少於10億元到不超過160億元不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理財子公司牌照有很高的價值,但獲得以及維持的成本也極為高昂,尤其對於資本淨額不大、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而言更是如此。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指出,對外投資會直接消耗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在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會削弱商業銀行其他業務的拓展能力。 “根據《管理辦法》的要求,可能就已把絕大部分總資產規模在1000億元以下或理財總規模在600億元以下的商業銀行攔在了門外。”他說。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同樣認為,相比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地方中小銀行不具備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資本實力,“這類銀行將著力於調整內部組織架構,在銀行層面設立專門資產管理部門來開展理財業務,同時,通過為理財子公司及其他資管機構代銷資管產品賺取中間業務收入。”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建議,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即使有能力設立理財子公司,也要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而對於大部分沒有能力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今后理財競爭力會進一步被削弱,未來需要更多考慮理財業務轉型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據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等配套監管制度也正在著手制定中。未來在風險管理方面,將建立風險准備金制度,要求理財子公司按照理財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准備金。

  資管行業競爭格局將重塑

  多位專家認為,《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地位和業務定位,將導致大資管行業格局重塑。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指出,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公募基金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銀行代銷量進一步下降﹔二是公募固收產品份額受擠壓﹔三是延續非標投資優勢地位。

  中信証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隨著《管理辦法》的發布,包括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私募基金等資管行業各類經營主體的市場影響力將會發生深刻轉變,職能分工也將進一步細化。“如果說‘資管新規’只是消除了銀行理財在投資標的范圍與賬戶開立等方面的劣勢的話,那麼銷售起點的零門檻化將使得銀行理財彎道超車,在自身營銷渠道的固有優勢下形成對公募基金,尤其是貨幣基金的打擊。”

  明明預計,未來資管行業將從平等競爭走向職能分化,理財子公司根植零售客戶開發,佔據上游優勢成為主要的資產管理委托方,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依靠自身投研特色主攻機構客戶,成為資產管理的主要受托方。

  徐承遠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與公募基金將形成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系。一方面,競爭的結果將導致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形成差異化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圍繞優勢互補,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仍存在合作的基礎。公募基金可借助銀行渠道拓寬投資者客群,而銀行理財由於投研能力仍較薄弱,初期還需要在自身不擅長的權益投資領域繼續與基金公司保持合作。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