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銀行借風險緩釋工具紓解民企融資難

崔啟斌 宋亦桐
2018年12月05日07:53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銀行借風險緩釋工具紓解民企融資難

  在政府紓解民企融資困境的背景下,信用風險緩釋憑証(CRMW)迎來一波發行小高潮。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4日,銀行間信用風險緩釋憑証合計創設金額超過30億元。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銀行加入這一隊列,這也是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發行也取決於融資主體的信用水平,不能僅僅依靠風險緩釋工具來降低民企融資的難度。

  迎發行小高潮

  今年10月22日,在央行明確提出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之后,多家銀行和增信機構紛紛加入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創設隊伍。進入11月以來,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北京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青島銀行、郵儲銀行、寧波銀行在內的14家銀行先后推出信用風險緩釋憑証,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4日,銀行間信用風險緩釋憑証合計創設金額超過30億元。此外還有兩家機構進入預配售進行時,分別是郵儲銀行創設本金總額不超過10000萬元的18通威SCP006、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債增進”)計劃創設不超過30000萬元的18通威SCP006。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銀行加入這一隊列,這也是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此前央行按照中債增信和其他市場機構各提供100億元初始資金以及8倍杠杆測算,最終能夠形成1600億元的規模去支持民企債券融資。市場觀點認為,如果創設量達到預計規模,大部分明年到期的民企債可以被覆蓋到,對緩解民企特別是低等級民企融資問題會有一定效果,這也預示著,沉寂多年的信用衍生品工具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窗口期。

  天風証券固定收益孫彬彬團隊指出,央行助推風險緩釋工具,希望能夠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核心功能在於緩釋信用風險,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華泰証券宏觀團隊也表示,央行新工具是考慮到債券市場具有透明度高、預期引導強等特點,以支持民營企業發債作為突破口,精准發力,有利於改善貨幣政策在金融市場傳導中的效果,提振市場信心,帶動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融資的整體修復。

  定價趨於合理

  信用風險緩釋憑証並非新面孔,事實上早在2010年,我國就已經推出兩款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信用風險緩釋合約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証。

  其中,信用風險緩釋憑証是指由標的實體以外機構創設的,為憑証持有人就標的債務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的,可交易流通的有價憑証。不過由於銀行的參與熱情不高、投資者對沖信用風險的訴求並不強,再加上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導致推出后不久便陷入停滯。2016年市場回暖之后,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又推出了信用違約互換和信用聯結票據兩款新品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信用緩釋憑証可在二級市場流通,但由於在一級市場它與既定債券綁定發行,發行總額受到限制。500金研究院院長肖磊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風險緩釋工具能夠很好地提升民企債的吸引力,實際上也是給債權人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工具,而且能夠在二級市場很好地分散風險,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供給增多之后,工具的成本也會上升。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定價也日趨合理。從已有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產品看,越來越多的產品信用保護費費率保持在1%-2%,比最初幾單0.4%左右的費率高出不少,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隨著挂鉤主體資質的下沉,費率還會更加有層次。

  除了定價合理之外,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認購情況也在好轉。例如11月20日,北京銀行與中債增進聯合創設的“北京銀建投資公司成功發行2018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債券”。該筆債券期限為365天,發行規模為5億元,發行利率為6.34%。最終有多家機構參與了信用風險緩釋憑証認購,認購倍數達3倍,最終創設費率1.6%。本期債券創下近期同期限同評級民企債券利率新低。

  肖磊進一步指出,信用風險緩釋憑証未來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發行也取決於融資主體的信用水平,不能僅僅依靠風險緩釋工具來降低民企融資的難度。

  提振效果有待觀察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標的債券主要為相對優質的短期債券且創設金額較低,創設機構承擔風險的動力仍顯不足。在當前風險承擔主體和擔保規模仍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市場風險偏好的后續提振程度仍待觀察。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說道,“目前存在的問題也非常明顯,信用風險緩釋憑証對於銀行專業人才儲備、專業經營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人才儲備之外,目前商業銀行評級模式有90%都是靠中債增進的方式來進行,未來監管應當允許商業銀行自身對企業發債建立一個評判標准”。

  王紅英進一步表示,這種“債+信用風險緩釋憑証”的方式實際上是打開了金融機構對於世界產業融資的大門,對目前市場的流動性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但目前參與交易的主要都是信用較好、評級較高的商業銀行,未來市場可以擴展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來進行風險緩釋工具交易。

  肖磊強調稱,未來主要還得看企業本身的競爭力,所以信用風險緩釋憑証在金融市場的發展跟實體的發展水平可能會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宋亦桐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