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再過20年,“80后”也要養老了

程喻
2018年12月01日10:27 | 來源:証券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再過20年,“80后”也要養老了

  消失的人口紅利,急需應對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中國必須面對的迫切問題。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是哪一座城市?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上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上海。

  早在1979年,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就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早於全國21年。2000年,上海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0%,計入深度老齡階段,預計2010年達到540萬,2045年至2050年達到峰值。這個時間段,恰好是中國“80后”步入退休階段。現在已經是2018年的尾聲,“80后”最早的一代,即將進入四十不惑,再過20年,當這批人步入退休生活時,他們會是什麼狀態?是像父輩一樣在高儲蓄狀態安度晚年,並給子女留下一筆不菲的遺產?還是跟國際接軌,想得開,花得起,臨終之際消費儲蓄為零呢?

  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已經悄然變化的消費習慣,讓市場對未來的養老產業充滿無窮的想象。在美國,如果雙親進入需要護理的階段,送去養老機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在德國、瑞士、瑞典這些養老金較多的國家,老人們用養老金的一半,去國外的護理機構養老,這樣的事例也在增多,如在泰國清邁,有“提供三餐,24小時輪班照看”的全天候護理設施,老人在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地方安穩度過余生。但是中國人口數量和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向北歐看齊,走高稅金高福利的養老之路,或者效仿新加坡,大范圍雇佣外籍護理人員,這在某幾個城市或許會有可能,但全國大面積鋪開不可想象,政府必要的社會公共服務+市場化機構配置+個人家庭養老,將成為未來中國式養老的主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最后一項,在中國,一旦家人有照護需求,首先提供照護的通常是其家庭成員,隻有照護責任過於沉重以至於無力承擔的時候,家庭才尋求機構幫助。

  但是2050年前后,或許會出現一段短暫的、特殊的時期,因為生育政策的原因,一對夫妻贍養4個老人的情況會普遍存在,可能演化出的情況是:一對60歲的夫妻,贍養4個80歲的老人,縱使是退休金和儲蓄作為最后保障,但是精力總是有限的吧,家庭人員結構注定了家庭難以成為養老主力,這個時候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養老機構力量一定要同步加強,甚至政府要走在市場前面,否則高昂的護理費用,會讓本來退休之后收入就大幅減少的老年人,陷入更為困窘的生活環境。

  政府走在前面,不是說要大包大攬增設很多福利養老機構,有這個費用開支,還不如直接補貼老年人的退休工資,而是要營造一種更為人性化的養老環境。上海在這方面就有很多嘗試,比如從瑞典引進“安康通”通訊設備,它設有隨身佩戴的遙控器按鈕,遇到緊急情況或者需要提供服務時,隻要按下按鈕,終端呼叫中心就會在數據庫調取老人的資料,如住址、病史、子女或者志願者服務信息等。從技術上看,這樣的按鈕既不魔幻,也不先進,早就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的確是這樣,但重點是這個按鈕背后的支持服務網絡,與上海社區網絡的信息系統相聯系,既可以呼叫120、119、110這樣的緊急服務,又對接上海的的聯華集團、上房集團、中央商場等企事業單位,可以預約家電維修、老年護理、家政服務,還可以呼叫社會提供簡單的醫療護理,這個按鈕不稀奇,按鈕背后,能夠打通社區、企業、醫療機構的壁壘,建立起強大的服務體系才是其價值所在。

  可以想象,在現有的市場和營商環境下,要建立這樣的服務體系需要多大的努力和嘗試,上海在第一批引進時,也只是試點引進了7000台設備,服務7000個家庭,這對上海的老齡化社會尚且是杯水車薪,何況是全國。未來的市場很大,躍躍欲試向養老產業轉型的企業也很多,但隻有讓他們看到轉型成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個市場才會真正走向成熟,不管是護理人還是被護理人,我們也才能從中受益。(程喻)

(責編:仝宗莉、付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