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開啟新“玩法” 碎片化支付方式讓保險變得更“普惠”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張文婷)過去五年,我國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增長逾20倍,規模近2500億元,實現了渠道和產品的雙重革新,也孕育了獨特的商業模式。從剛開始的退貨運費險、航班延誤險再到“網紅”百萬醫療險,每一個爆款產品的身上都帶有互聯網的基因。得益於這類場景保險的興起,消費者的保險需求被激活,主動投保意識正在開啟。
碎片化支付方式讓保險變得更“普惠”
騰訊旗下保險平台微保執行董事兼CEO劉家明對記者表示,受互聯網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得以快速便捷地接觸到保險服務,他們購買人生第一張保單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早。微保發布的《報告》顯示,24歲以下的互聯網用戶中,有近四成的人購買了人生的第一張保單。其中,80%的用戶是80、90后,最小投保者僅18歲。
投保者的年輕化一方面說明了年輕人對於互聯網產品接受度本身很高,線上買保險對於他們而言是非常自然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源於其較強的保障意識。作為家庭的支柱,巨大的生活壓力讓他們越來越病不起。為規避因病致貧的風險,購買保險成為保障生活的最好選擇。且保險買得越早,保費支出就越少、保障時間越長、通過核保也更容易。
這對經營互聯網保險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於傳統保險公司,線上保險產品要想得到認可,必須具有普惠性,不僅產品設計要貼近大家生活場景,在繳費方式及理賠服務上也需更加用心。以微保為例,此前推出的全民保最低僅需每月繳費5元就可享50萬元保障,而且考慮到年繳費用偏高,線上採取獨特的月繳模式可以緩解用戶的經濟壓力,碎片化支付方式讓人人都買得起保險。理賠方面也要實現‘閃賠’模式,79%的微醫保用戶1天就能收到賠款,且賠款直接到微信錢包。”劉家明解釋道。
多維度、多場景打造互聯網保險保障體系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險實現規模保費852.7億元,同比下滑15.61%,但保單件數卻呈現快速增長。在這一升一降的背后,對於互聯網保險而言,卻是無限大的機遇。
多位業界專家表示,互聯網保險渠道的優勢不言而喻,用好渠道多開發保障型產品,例如意外險和消費型醫療險,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也可和政府合作,盤活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讓醫保和商保實行無縫對接,建立多層次保障體系。
劉家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互聯網保險平台能做的不僅僅是單一的保險產品與服務,而是要圍繞多個維度多個場景,激活各個層面保障需求,撬動更大的保障空間。他舉例道:“例如出行有出行險,健康險可以實現社保查詢,商家用收款碼收款時可以得到相應的保障等。”
除此之外,他表示,作為提升服務和理賠效率的重要工具,保險科技也是互聯網保險平台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通過AI技術的輔助,線上投保需要變成更聰明和智能的教育引導,讓大家知道什麼樣的保險適合自己,哪一個產品比較好。”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